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273
從《傷逝》看魯迅的婚戀觀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寫男女戀愛的小說。小說從多方面反映出青年知識分子個性解放問題、婦女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婚姻家庭問題。深刻地揭露了子君和涓生兩人的自由戀愛走向悲劇的原因。筆者將嘗試從《傷逝》的悲劇原因中去探析魯迅的婚戀觀。 在我看來,導致涓生與子君愛情悲劇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傳統道德和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 涓生和子君從自由相愛到同居,至始至終都承受著巨大的傳統道德和社會輿論的壓力。20年代,一部分知識分子接受了自由解放的思想,可是傳統的道德觀念,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心中,還是根深蒂固的。子君和涓生的交往,一開始就遭到了父輩們的激烈反對,并最終導致了雙方關系斷絕,而涓生也與不能接受他們的朋友絕交了,最后他們只能靠自己了,而他們的愛情終究為封建傳統道德社會所不能容忍,涓生的差事也丟了,傳統道德和社會輿論是造成他們經濟壓力直接的原因。 說到傳統道德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我們不難聯想到魯迅就是其中受害者之一,封建思想和觀點也是影響魯迅一生婚姻幸福的最大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知道魯迅于1906年在母親的催逼下與傳統的舊式女子朱安完婚。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呼喚女性的覺醒和獨立,主張自由戀愛和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的他,永遠也不可能去接受一個裹腳不識字的舊式女子為終生奮斗的伴侶。這段無愛的婚姻帶給他的殘害與痛苦他是很少向人提起的。魯迅在1910年給許壽裳的一封信中透露了這方面的消息。在這封信中,魯迅談到自己的工作時說:“仆荒落殆盡,受不解書。惟搜采植物不殊曩日,又翻類書,薈集古逸書數種,此非求學,以代醇酒婦人也……”這封信告訴我們,魯迅之所以搜采植物標本和薈集古代逸書,進行抄錄校勘,不是為了“求學”,而是用來“麻醉”自己的婚姻生活的大痛苦。 可見,魯迅對封建婚姻是十分反感和憎恨的,他反抗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同時也勇敢地去追求自由的戀愛。 魯迅是一個感情敏銳、思想深刻的人,雖然他很是希望讓“明月”來驅散他生活中寂寞的陰云,但也夾雜著中年人的躊躇與憂思,他不可能不考慮到他和許廣平的愛情將會遇到怎樣的壓力,比如:一向孝順的他如何向母親交代,如何處理和前妻的關系,如何面對社會輿論的壓力等等。他又考慮到自己與許廣平的諸多差距,而產生出深深的自卑感,——“異性,我是愛的,但我一向不敢,因為我明白各種缺點,深怕辱沒了對手!”但是,作為魯迅,他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無愛婚姻的毒害,更是無與倫比地珍視他與許廣平之間的情誼。因此,魯迅最終沖破了傳統道德和社會輿論的束縛,誠懇而勇敢地說出“給我一條光”,說出“我已決定不再彷徨,拳來拳對,所以心里也舒服了。”的話語。在魯迅毅然決然到廣州來之前幾天,寫了一封專發(fā)“議論”的信。魯迅在信中說得很決然,也很沉痛,他說“橫豎謹謹慎慎,還是被人迫得不能做,我就自畫招供,自說消息,看他們其奈我何……。我對于名譽、地位什么都不要,我只要梟蛇鬼怪就夠了……我從前的生活都已犧牲,而受者還不夠,必要我奉獻全部的生命,我現在不肯了,我愛“對頭”我反抗他們。如果是夜,當然要有月亮,倘以此為錯,是逆天而行也……我走我的路。”這是魯迅對選擇自由戀愛,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做出了堅決的表態(tài),并為這一切做好了戰(zhàn)斗的思想準備。 魯迅亦如涓生一樣勇敢地去爭取自由戀愛,但魯迅在愛情面前卻不是涓生那樣的武斷和魯莽,魯迅的思想比涓生的要深刻得多,成熟得多。由此也可以看出魯迅理性、謹慎的婚戀觀,同時更是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 二、經濟的困頓是導致涓生和子君愛情的悲劇 經濟的困頓是涓生和子君愛情的悲劇最重要的原因,僅僅是傳統道德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也許還不足以把涓生和子君壓垮。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才是致命的,當涓生和子君同居的消息傳到了涓生供職的機關,局長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為了維護傳統道德,很快就把涓生解聘了。丟掉工作對涓生和子君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為了生活,涓生偶而往報社投點稿,或者艱難地翻譯點東西,可是掙的那點錢,連最基本的生活也難以維持,最終他們還是逃不掉“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悲慘下場。 愛情是美好的,生活是殘酷的。魯迅銳利地看到了這一問題的所在。因此,明確提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礎的位置。一個人想在社會上有一番建樹,首先應該解決生存問題,生存問題解決不了,談什么其他奮斗?在涓生和子君所處的社會里,他們要生存,最起碼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他們必須解決經濟這個問題才有機會令愛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愛情雖然一開始很熱烈,但是,到最后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會壓力和他們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斗志,雖然不敢說沒有面包就沒有愛情,但是沒有面包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愛情可以飲水飽嗎”,這種情況即使有也不會維持多久。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花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因此,魯迅在《娜拉出走后怎樣》里說“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可以說是對青年男女的一種告誡吧。他和許廣平離開北京時正式經濟困難的時候,他們的做法是冷靜地約定“好好地為社會服務兩年,一方面為事業(yè),一方面為自己生活積聚一點必要的錢,兩年之后再相見。”他告誡我們,不要讓愛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為有了愛情就有了一切。因此魯迅先生借著《傷逝》明確提出了物質是愛情的基礎,也是維持愛情長久的保障這一婚戀觀。 關于經濟在婚姻家庭中的重要性中還存在另一個問題,便是女子在家庭中的經濟權。魯迅指出,女子的權利,簡單地說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在家應該先獲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會應獲得男女相等的權利。”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獨立的經濟權。魯迅通過子君的死冷靜地告誡年輕的女性,女子必須獲得至關重要的經濟權,經濟的獨立是女人精神獨立和人格解放的最基本的保證。沒有經濟,沒有錢,一切都是空話。他指出:“為娜拉之計,錢——高雅地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但能夠為錢而賣掉。”沒有經濟的保障,仰仗他人的恩賜,是談不上平等和尊重,自由和獨立,談不上人格解放。魯迅暗示人們:僅僅追求戀愛自由和個性解放還不能使婦女得到徹底解放,沒有經濟收入,沒有不斷的新的追求,時間的土壤將會使往日的愛情之花逐漸枯萎,同時指出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必須擁有獨立的經濟權利才能取得家庭地位乃至社會地位而贏得自由和尊重的婚戀觀。 三、缺損的愛情觀導致了婚姻的悲劇 除了封建道德和社會輿論壓力、經濟壓力外,缺損的愛情觀是導致涓生和子君婚姻悲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并不是所有的貧賤夫妻都百事哀,要知道,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普遍都是拮據的。包括魯迅和許廣平的生活狀況,卻不見得每個自由戀愛結合的家庭都得走向破裂。 涓生和子君雖然真誠熱烈地相愛,但他們愛的內涵不同,不同的愛情觀決定了他們的心態(tài)和行為目的,決定了他們面對生活變故時的不同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最終導致各自不同的歸宿。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fā)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