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 更多相關論文: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分析
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基本特點 1、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極 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準,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2000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從2000年的50.13%降到了37.9%.盡管恩格爾系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 2000年和2002年為第一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大于0.5; 2002年至200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于0.4-0.5之間; 2009年和2010年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恩格爾系數低于0.4. 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2、食品消費質量提高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10年我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2000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2000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98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干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98年增長4.7倍。 衣著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一, 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著支出534元,比2000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10年為10.05%,由2000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著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3、耐用品消費增長減緩 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2000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臺,比2000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1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一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移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2000年1.7部到2010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臺到2010年的13.3臺增長5.12倍,2010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著消費的后塵,正在逐步下降。 4、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移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我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一。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10我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2000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10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2000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2000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5、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我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人們用于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6、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于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10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2000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一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2000年僅為194.01元,從2000-2020年,其所占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增長點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以及娛樂教育方面。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結構已經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費結構由于受到消費觀念、國家政策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形成。
二、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存在的問題 1、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約居民消費增長 收入決定消費。影響我國消費的首要因素,是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這表現在:一是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持續下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也偏低。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我國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目前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趨勢,不但低于發達國家55%的一般水平,而且低于世界主要經濟體平均水平。二是收入分配關系不合理,再分配中對收入的調節不力,城鄉、行業、地區以及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大,特別是壟斷行業的收入過高,分配行為不規范,分配秩序比較混亂。三是第三次分配中慈善捐助數量太少。導致的結果是收入分配差距較大,1990~2008年間,我國的基尼系數從0.35上升至0.48。中低收入者消費傾向高,但收入低、購買力差,且占我國人口的比重最大。加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不少人有后顧之憂,不敢放心消費。而高收入者消費傾向較低,有效需求并不高。特別是少數高收入者大搞奢侈消費,不僅浪費資源,而且容易誤導消費者,影響正常消費。農村居民收入低、消費增長緩慢,成為長期制約我國居民消費大規模擴張的主要因素。當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突出問題之所以呈現出多年采取措施卻長期未得到解決的態勢,有其客觀必然性和極其復雜性,今后要解決這些問題,仍然具有長期性、尖銳性和艱巨性。
2、公共產品投入不足,降低了居民的消費傾向和消費預期 當前,我國正值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黃金發展期,也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與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財政支出用于社會保障的比例明顯偏低,近幾年我國社會保障支出有所增加但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11%~12%(發達國家一般在30%~50%,我國的水平甚至遠低于印度、泰國等國的水平),在社會保障、醫療、養老、教育等基礎性公共服務方面投入相對滯后,直接導致居民預期消費支出增加,當期消費支出減少。特別是近年來大中城市房價上漲過快,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體系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使得居民住房的消費預期支出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其他當期和未來消費。因此,應調整財政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公共支出,免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從而實現擴大內需、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目標。 3、消費環境隱憂影響當前影響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信心 隨著對市場監管和整治力度的加大,市場秩序有所改善。但相關管理體制不健全、監管機制不完善,使得我國消費環境還存在許多隱患,市場上消費不安全的事件時有發生。例如:2010年以來,海南毒豇豆事件,三聚氰胺奶粉卷土重來等都暴露出我國食品安全乃至消費安全問題相當突出。還有部分商品摻假制假仍很嚴重,采用虛假廣告、虛價打折、返券促銷等誤導消費者的現象仍然存在,農村市場設施落后、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售后服務不到位等,嚴重影響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意愿,使消費者不敢消費、不放心消費,制約了消費需求的增長。 4、服務業發展滯后,影響新消費熱點的形成和消費增長 我國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總體一直偏低,僅占40%左右,2009年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的長三角16市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5%,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2%的平均水平和68%的世界平均水平。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特別是社區商業欠發達,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大眾化菜市場、早餐網點、主食廚房、經濟型酒店、家政服務、洗染店、理發店、家電維修點、廢舊物資回收網點等供給不足,存在“買菜難”、“吃早餐難”、消費不方便、不安全等問題,制約了城市消費的擴大。服務業發展滯后,有效供給不足,特別是教育、醫療、家政、金融、咨詢等結構性矛盾突出,嚴重影響了居民享受服務消費的便利性。服務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吸納就業能力較強,其發展滯后也不利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和消費能力的提高。
改進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建議 擴大消費是我國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要求。從短期看,應繼續實施鼓勵消費的政策,改善消費環境;從中長期來看,我國擴大消費應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優化政府支出結構為主要著力點。 不斷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 對于“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汽車、家電以舊換新”等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一攬子鼓勵消費的政策要繼續實施并不斷完善。特別是對電動車、提前報廢車加大補貼力度,繼續實施以舊換新;擴大下鄉家電品種,提高補助上限等。 努力改善消費環境 構建安全放心、文明健康、公平公正、誠信友好的社會消費環境,為消費者營造想消費、敢消費的消費氛圍。當前的重點是要抓住“衣食住行”等與廣大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領域,完善消費市場的信息系統和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對產品質量和價格的監管力度,特別是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從源頭上治理污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真搞好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監管,保證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同時,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虛假廣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欺行霸市等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振消費信心,促進安全消費。此外,還應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消費方式的形成等。
積極培育消費熱點 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過程中,消費領域會不斷擴大,包括商品和服務在內的新的消費熱點會不斷出現,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調整產業、產品和服務結構,積極培育消費熱點,提升消費結構。比如,隨著“家電下鄉”的推進,家電消費將成為我國農村消費的熱點。這就要求生產出適應農村需要的產品,并保證質量和售后服務。近年來閑暇服務消費迅猛發展,旅游、健身以及各種文化休閑娛樂活動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培育服務消費熱點,應加大對第三產業和服務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務性消費成本,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消費水平,鼓勵和吸引居民擴大服務消費,并建立準確可靠的服務消費信息系統和服務平臺,讓消費者能及時便捷地獲得旅游、文化、體育、教育培訓、電影電視、網絡信息等服務消費,引導消費,創造消費。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從中長期看,擴大消費根本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采取綜合措施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為此,一是要合理確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預期目標,并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和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二是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適時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和完善工資指導線,保證工資平均增速要快于經濟增長速度。三是努力提高低收入者和農民的收入水平。加大政府的貨幣化轉移支付,逐步提高扶貧標準、低保標準、撫恤標準和養老金發放水平。穩定農產品價格和生產,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鼓勵農民外出務工、本地非農就業和回鄉創業,增加工資性收入;繼續擴大和完善對農業生產“直補”和社保補貼,提高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努力實現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收入預期,為擴大消費創造條件。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