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482
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障礙及對策分析[摘要]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相對獨立的系統和最基本子系統,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縣域經濟實現了長足發展,但是也存在著傳統農業效率低、中小工商業發展不足和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問題。為發展縣域經濟,應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縣域經濟全局,大力發展工業,培育優勢產業并處理好自主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關鍵字]縣域經濟 障礙 可持續發展 一、縣域經濟的概念、特征及地位 縣域經濟是指以行政區別——縣為單元的區域經濟。區域經濟是指受地域分工,自然資源分布,經濟增長等因素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影響的不同行政區域之間或同一行政區域內運行和發展一體化的經濟。縣域經濟總體上屬于一個部門齊全、行業眾多、領域廣泛、功能完備的經濟單元;根據我國的自然、地理、經濟等環境不同,縣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支出,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環節。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中,中國縣域經濟形成了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 縣域經濟的農村性特征是由農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決定的。表現為一是以農業為基礎,歷史上,農業一直是縣域經濟的主體產業;二是經營活動相對分散;三是經濟波動性相對性較大,由于農業生產活動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客觀上存在著豐欠年輪,因此,往往造成縣域經濟的不穩定,起伏變化較大;四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中國農村曾長期處于封建半封建社會的統治下,貧窮落后; 縣域經濟的地域性是指縣域經濟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范圍,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間可分的行政界限。二、縣域經濟的發展障礙 現如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但是,從局域發展來看,中國的縣域經濟還是比較落后的,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縣域傳統農業的低效率;二是縣域中小工商業發展不足;三是縣域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縣域傳統農業的低效率 盡管中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穩步增長,農業的土地出產率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不足,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導致中國農業呈現出沒有發展的增長。 (1)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明顯下降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采取的糧食提價政策,使糧食價格翻了一番,對農民收入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提價政策已經很難像以前那樣奏效。農業持續多年不能給經營者增加收益,帶來利潤,就必然沒有人愿意再對農業進行投資,就有可能造成中國農業中長期發展的后勁不足。 (2)中國農產品供求的數量矛盾已經基本解決,但是,品種和質量的矛盾比過去更加突出。同時,中國傳統農業的遺產依然十分厚重,高度分散和半自給的小農經濟特征明顯,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縣域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距甚遠。農業是中國縣域經濟的基礎,如果農業不發展,則將直接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域中小工商業發展不足縣域中小工商業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但就全國而言,發展是很不充分的。在中西部地區的很多縣,由于工業化進程緩慢,縣域產業結構層次不是很高,人均財政收入過低,政府缺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控實力,當地居民收入水平和儲蓄余額與全國水平相比差距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