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2903
摘 要: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就業壓力逐漸加大的就業趨勢下,容易誘發就業前的種種心理問題,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心態的剖析,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全程化拓展,極力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和高校辦學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態;就業指導
一、近年大學生就業群體的心態 戀家情結
這是一些尋求在本地區或者鄰近地帶大學生就業者的典型心態。這種心態可以分解為3種最主要的表現:其一,出于對父母或其他親人的贍養與照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順禮儀在這一類人的心中沉淀較深。因此,“父母在,不遠游”,為人子女的那份責任感讓他們選擇了留在父母身邊。他們的觀點是,工作在哪都可以找,父母卻是唯一的,“子欲養而親不在”才是最大的遺憾。所以,應趁著父母健在,多些時間留在父母身邊,以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其二,尋求避風港灣。這種想法比較實際,依靠一個舒適的家,比在外面方便多了。選擇在外地工作,或許收入會很多,但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就近擇業,沒后顧之憂,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有助于自己事業的發展。其三,尋求事業的方便。充分利用家的有利因素,以及父母親友多年營造的“社會關系網”、“人情網”,來為自己的事業鋪石開路,也是近年就業群體中的普遍心理。 以“名利”為目標的對社會經濟價值的追求 我國傳統的古訓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經濟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肯定一個人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由于我國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很大,即使同一地區的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別也相當大,因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占有行業壟斷優勢的高薪行業就成為眾多就業者趨之若鶩的“理想工作”。就業群體中大都存在著:1、攀比心理。大學生們在交流擇業經驗體會時,常會因某位同學謀得高薪職位而成為大家心目中相互攀比的“參照目標”。認為自己并不比某某差,一定要謀個高薪職位并超過別人作為自己的就業目標,造成大學生就業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2、從眾心理。這種心理也在大學生擇業時較為多見,一些既無家庭背景,又無社會過硬關系的同學往往持有這種心理。他們擇業時,對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職業生涯設計”沒有自己的把握和主見,缺乏針對性的個別就業指導往往是誘發這種心理的根源。3、虛榮求高心理。部分大學生單向考慮自己的就業理想,要求用人單位十全十美,工資,福利,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無不在其考慮之中,卻忽視了如此完美的單位能否接納自己。不掂量自己的才學,不給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終導致不少大學生與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失之交臂。比如:某名牌大學生、研究生掃廁所,端盤子,做保姆的現象在一些經濟、文化、教育都已很發達的國家都司空見慣,而在中國居然奇怪地一度成了媒體爭相報道的新聞,少見多怪無聊至極地引發社會價值觀的大討論。4、不平衡心理。部分大學生因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不足,或因時機把握不準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單位,但這些大學生往往不正確歸因,反而怨天尤人,從而產生不平衡心理。5、自卑心理。在競爭激烈的求職場上,部分大學生因所學專業不景氣,或因自己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不如其他同學,或求職屢次受挫,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并進而轉化為自卑心理。6、自負心理。與自卑心理相反,在自負心理的支配下,畢業生往往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從而錯過不少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