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220
論大學生就業難帶來的思考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伴隨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蔓延,以及高校擴招后畢業生人數不斷創出新高,大學生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為此,找出大學生就業難的產生原因,對于大學生自身、高校的建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對策建議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不再是一個局部或者僅限于高等教育領域。隨著高校擴招以后畢業生人數創出新高,大學生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2007年畢業生人數為495萬,待業人數為144萬;2008年畢業生人數為559萬,待業人數為160萬左右。2008年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令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青年權益狀況報告》顯示,我國高校畢業生待業率已達到15%左右,遠高于社會平均失業率。而2009年畢業生人數達610萬,加之歷年累積,2009年加入就業大軍的高校畢業生將會超過700萬人。由于大學生的人力資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的長期人力資本投資,大學生人力資源的賦閑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也積聚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對當前建設和諧社會極為不利。大學生就業難,而且一年比一年難,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對于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各類學者從不同角度分別對該問題進行了闡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大學擴招導致的大學生數量供大于求,造成總量失衡;高校的專業設置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學者們主要是從教育學、社會學等角度進行分析的。筆者認為,這些解釋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說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學生真的已經過剩了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15%,僅處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起步階段,而西方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中葉就已經達到了這一水平。 不可否認,高校擴招與就業難存在一定的關系,但絕不能因此把高校擴招錯判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試想,如果今天畢業的大學生當年不去上大學,是不是就不存在就業的問題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高校作為生產大學生的“工廠”,從根本上說,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學生在大學就讀,是在幫助和促進大學生就業,而不是在制造就業問題。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7億多龐大的從業人員中,高層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5%左右。這些統計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是社會發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業難的直接原因。 這樣,在看似“過剩”的假象下,大學生為何就業難?社會和學界有很多不同的認識和看法,這其中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主要牽涉到社會、高校和學生三個方面。 (一)客觀原因 1、國際分工和經濟危機的雙重影響。由于我國處于國際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勞動就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