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2700
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學分析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60萬人,比今年(2010年)增加約30萬。畢業生總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依舊相當嚴峻。到今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實現就業的人數200萬人,雖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萬人,但是仍有大約144萬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未能如期就業。大學生就業難,已經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就目前對這一現象的解釋主要有兩個,一方面國家整體的就業形式不佳,另一方面,隨著大學擴招政策的推行,中國大學生的供給呈現高速增長,年增長率在近幾年達到20%~40%是說畢業生質量下降。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已經稱為高度教育發展的瓶頸。能否很好地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關系到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 隨著2003年我國首批擴招后的大學畢業生涌入市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會愈加嚴重,這一點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了全面的證實,這個問題已經對各大城市形成巨大的壓力。2009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總數為590萬人,到2010年畢業生人數達到63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40萬人;2011年畢業生人數將進一步達到660萬人,比前一年凈增加30萬人。加上歷年來大學生未就業沉淀下來的畢業生,今年實際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將可能高達1000多萬人。 為何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用經濟學的觀點看,就業難說明了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大學畢業生是供過于求的,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簡單。大學生就業難既是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矛盾的體現,又是高等教育市場上供求雙方的行為所導致的。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面臨著難以擺脫的矛盾: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還十分落后,社會對高等教育有著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不足的高等教育供給給由于分配不合理,又有大量資源被浪費。 為了公平,政府承擔了高等教育的大部分成本,但政府的補貼造成了高等教育的低效率,由于不對路,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子女畢業后在城市舉目無親,沒有社會資源可以利用,找不到工作,甚至連自己都養不活。 高等教育供給不足的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資源短缺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無效供給,大量的寶貴資源被浪費。如果大學生畢業后很難找的工作,如果大學生為了適應市場相當一部分人今后將不得不改行,這是高等教育資源、高層次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大學生就業需求量大 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的就業機會越多。機器的使用,也有同樣的作用。南方經濟發展快,機器使用率高,就業機會多,這一點從下海潮和南下打工潮得到證實。所以宏觀上就業機會在增加。但看看需求主體的情況,就可以知道微觀上,大學生就業的機會沒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對減少。 就業需求的主體主要有三個:政府,企業,自己創業。市場的風險,社會經驗的缺乏,自己創業對畢業生就業的吸納微乎其微。編制的減縮,政府職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員本身就很多,吸納就業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函授,在職等教育市場的存在,使得那些有關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學前先占個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職,混個文憑,雖然有的連自己上的大學那里都不知道。還有四年的經驗和人際關系!再者,政府可以解決就業,但卻不能直接吸納就業。現在就剩下企業了。但企業的需求與目前學校專業的設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嚴重的脫節,造成的結果就是崗位空缺與失業并存。亦即,結構性失業太大。這些原因的綜合結果就是名義就業需求很大,實際就業量很小,從而導致畢業生就業難。 高等教育結構性的矛盾 在一個有效的市場上,可以通過價格來調節某種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場上,價格機制很難奏效,其原因在于供應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基本還屬于計劃經濟模式,投資哪一所學校,開設什么專業,甚至專業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師要求等都仍然是按計劃執行。高等教育的計劃供給造成了兩大問題: 一是供給結構的矛盾。隨著高度教育總量的迅速擴大。其結構型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發現,如果不能上好學校、讀好專業,大學畢業后在人才市場上同樣沒有競爭優勢。于是,上大學難的矛盾變成了上好大學難、讀好專業難的現實。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