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與對策 一、引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各個國家為了應對金融危機,都采取了大規模的經濟復蘇計劃。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金融危機,但是也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威脅。2009年底,全球各國都面臨著同一個難題:通貨膨脹。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提出了“擴內需,保增長”的目標,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例如:4萬億的投資計劃以及十大產業振興計劃。由于這些經濟刺激計劃的作用,2009年我國經濟開始回升。但是,因為貨幣投放超額,使得我國流動性過剩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再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通脹的危險日益加劇。政府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正確處理抑制通貨膨脹和保增長之間的關系。只有控制信貸的發放,收回流動性,才能抑制通貨膨脹,防止資產泡沫化。但是如果又早又快的停止經濟刺激計劃,會打擊投機者的信心,阻礙經濟復蘇。因此,我們目前必須解決和思考的問題是:怎么樣才能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抑制通貨膨脹? 二、關于通貨膨脹的理論
宏觀經濟學中研究的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有:作為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結構性的通貨膨脹。 。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把通貨膨脹解釋為“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又稱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是指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造成的過高工資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根據西方學者的解釋,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上,工資率完全取決于勞動的供求,工資的提高不會導致通貨膨脹;而在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上,由于工會組織的存在,工資不再是競爭的工資,而是工會和雇主集體議價的工資。并且由于工資的增長率超過生產率增長率,工資的提高就導致成本提高,從而導致一般價格水平上升,這就是所謂工資推動通貨膨脹。西方學者進而認為,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工資提高引起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引起工資提高。這樣,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即所謂工資——價格螺旋。 利潤推動通貨膨脹:是指壟斷企業和寡頭企業利用市場勢力謀取過高利潤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西方學者認為,就像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是工資推動通貨膨脹的前提一樣,不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是利潤推動通貨膨脹的前提。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價格完全取決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業都不能通過控制產量來改變市場價格;而在不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壟斷企業和寡頭企業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可以操縱價格,把產品價格定得很高,致使價格上漲的速度超過成本增長的速度。 結構性通貨膨脹:由于生產率提高的快慢不同,兩個部門的工資增長的快慢也應當有所區別。但是,生產率提高慢的部門要求工資增長向生產率提高快的部門看齊,結果使全社會工資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增長速度,因而引起通貨膨脹。
三、我國現階段通貨膨脹的表現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可以衡量通貨膨脹的水平。從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我國的CPI和PPI從2011年開始迅速上漲。 (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當CPI>3%時,是溫和的通貨膨脹;當CPI>5%時,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從2011年7月份CPI為6.5%,達到了最高。 (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 PPI主要反映的是上游產品的變化趨勢,也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從2011年開始一直居高不下。 四、我國現階段通貨膨脹的原因
(一)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 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有兩個方面:本國貨幣投放量的增加和因為外匯儲備增加導致的兌換性本幣投放量的增加。 1.本幣投放量的增加 我國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在持續增加貨幣供應量,并且貨幣供應量的速度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根據金融學知識可知,如果貨幣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的數量就會出現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根據費雪方程式,貨幣供給量和物價水平同比例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并不會馬上使PPI和CPI增加,而是有一個滯后期,當經濟回穩后,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大量的資金形成購買力,最終使得價格上揚。所以,這次為了刺激經濟而增加的貨幣供應量是誘發此次通貨膨脹的最大的原因。 2.兌換性本幣的投放量增加 從1994年開始,我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就是境內機構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了國家規定的可以開立外匯賬戶留存外,其他均必須賣給指定銀行,因此人民幣政策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熱錢不斷的流入,導致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加上我國的強制結售匯制度,所以央行為了強制收購外匯必須被動投放本國貨幣,因此基礎貨幣增加,最終我國的外匯占款不斷增加。我國基礎貨幣增加的主要來源就是外匯占款的持續增加,再通過乘數效應,使得貨幣供應量以基礎貨幣的倍數相應增加,最終市場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具體的作用機制是:資本流入——外匯儲備——外匯占款——基礎貨幣投放——國內通貨膨脹。一方面,基礎貨幣的增長,通過貨幣乘數推動貨幣供應量的進一步增長,造成國內流動性過剩局面的加深;另一方面,一旦央行對沖不完全,全球流動性將轉化成為國內市場上的流動性。通貨膨脹的貨幣條件進一步強化,最終帶來價格上揚。這些新增的流動性,加之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和高儲蓄率所遺留下的隱形流動性,一旦共同涌入市場,將會給整個社會的貨幣供給承受能力帶來空前挑戰。流動性過剩將首先助推資產價格飆升,其次,過多的流動性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刺激物價整體上漲,最終引發通貨膨脹。 (二)結構性失衡導致物價上漲 一般影響物價的主要是生產效率提高較慢的農產品,包括直接受農產品價格變動的食品價格變動 ;易引發泡沫風險的資產產品,如地產和房地產價格變動;受資源約束程度較高的資源性產品,如煤、水、電、氣、油等。 1. 農產品價格上漲 首先,從供給角度來分析,農產品供給缺乏彈性,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減產,農產品的價格也會隨之發生波動。2011年初,山東、河南、河北等北方九省干旱,山東旱情更是超50年一遇,“中國糧倉”河南1586萬畝小麥受旱,同時南方各省頻繁遭受雨雪侵襲,頻繁的自然災害給農產品的生產帶來很大的障礙,嚴重影響農產品的正常供給。另一方面,因為農業科技發展較慢,生產效率提高也較慢,且農產品的流通和土地的占有長期處于管制狀態,因此資源無法實現有效配置。機械化生產也沒有在農村得到普及,農業市場化仍停留在較低的水平,農民務農的邊際收入低,加之近幾年我國城鄉收入的加大,更多的青壯年農民選擇了外出打工,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農產品供給不足。從需求的角度看,受中國人口基數大和增長慣性的作用,近幾年我國年凈人口在1000萬以上,所以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增加。從供需兩方面看,農產品價格上漲仍會持續。 其次,國家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也在不斷提高稻谷和小麥等糧食的收購價格,結果使得糧油等價格不斷上漲。 由于農產品價格和價值嚴重不符,存在很大的漲價潛力,因此大量的資金進入農產品市場,國際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必然上漲。我國是一個農產品進口國,國內糧食價格直接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國際糧價的上升會使國內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上升。 2.房地產價格上漲 房地產市場是我國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自從1998年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一直高速增長。尤其在近幾年,房價更是持續上漲,漲幅排名達全球第九名。房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雖然房價不斷上升,人們對房屋的需求有增無減。一方面是由于,住房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每個居民都需要住房。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和居民購買住房是為了投機,投機者為了追求高額利潤致使“炒房”現象頻發;開發商捂盤惜售,囤積房源;“地王”不斷刷新地價記錄也為今后房價的攀升打下基礎。上述情況都助推了房價的上揚。其次,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寬松的貨幣政策,超低的利率政策,加之貨幣投放量的增加,致使房價不斷上漲。 (三)通貨膨脹預期 在大多數情況下通貨膨脹似乎有一種慣性。如果經濟有了8%的通貨膨脹,那么,這8%的通貨膨脹會有不斷持續下去的趨勢。這種情況被成為通貨膨脹螺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如果經濟中大多數人都預期到同樣的通貨膨脹率,那么,這種對通貨膨脹預期就會變成經濟運行的現實。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貨幣超額供給與人民幣升值壓力造成通貨膨脹日益加劇。首先,從國內因素看,貨幣超額供給與人民幣升值壓力造成了我國的流動性泛濫、房價及資源型產品價格的上揚,這對形成非理性通貨膨脹產生了直接支撐,提供了貨幣基礎。其次,從國外因素看,發達經濟體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帶來全球性流動性泛濫、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的上升、熱錢的大量涌入、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增加等因素加重了人民對通貨膨脹的擔憂和恐懼,隨著擔憂的加深,通貨膨脹提前到來。目前我國市場流動性充裕,通貨膨脹預期逐漸變成現實。 五、外國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
為了治理我國的通貨膨脹,我們應該借鑒外國,再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尋求治理方法。 (一)美國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兩次經濟危機中,美國經濟出現了滯漲現象,即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并存。1981年里根總統上臺后,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的措施主要包括:首先,控制貨幣的發行。具體是:把貨幣增長率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提高銀行貼現率;降低美元匯率,并帶動利率下降。其次,里根政府認為要促進經濟增長就要促進生產,提高有效供應,同時控制過度的需求。具體包括:減少政府干預,讓市場自發調節;降低稅率,刺激儲蓄和投資,增加政府收入;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農業的發展,以穩定農產品供給,穩定市場價格。 (二)日本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 日本在戰后40多年,除了復興時期、高速增長時期和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期曾出現過三次通貨膨脹外,大部分時間是比較穩定的。日本治理通貨膨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日本采取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財政政策,堅持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基礎是物價穩定。其次,日本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化工業。第三,逐步放開市場價格。最后,日本把價格政策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流通政策和進出口政策結合起來共同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 德國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 德國是戰后西方國家中治理通貨膨脹最有經驗的國家之一,它的經驗如下:首先,德國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首要任務。其次,德國聯邦銀行將保持幣值穩定和預防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同時將貨幣量作為中間政策。第三,在三元悖論問題上,德國聯邦銀行選擇了獨立貨幣政策和資本自由流動,匯率隨市場自由浮動。最后,聯邦銀行與政府、政府與資方和工會、勞資雙方、政府與議會,以及其他各社會經濟集團之間協調行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雖然美、日、德的社會制度和我國不同,具體的實際情況也不同。但是它們的經驗對我國治理通貨膨脹具有借鑒意義。例如:嚴格控制貨幣供給、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實行匯率自由浮動、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 通貨膨脹的應對措施
面對持續的物價上漲,央行開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以遏制通貨膨脹的上漲勢頭。從2010年到2011年央行共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四次加息,這些都表明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決心。但是根據以上的分析,此次的通貨膨脹除了超額的貨幣供給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因此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找出治理的對策。 (一)運用貨幣政策治理通貨膨脹 第一、 控制信貸總量 一方面,應該均衡投放信貸總量,央行可以通過“指導窗口”明確商業銀行的整體信貸額度。如果商業銀行的房貸量有上升的趨勢時,央行應及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另一方面,綜合運用各種直接、間接的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總量。如運用利率政策引導資金流向,加大央行票據的發行力度。 優化信貸結構 優化信貸資金運用的方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產業轉移等方面的信貸要求。具體包括:建設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制,積極發展應收賬款、股權、專利權質押貸款,無擔保無抵押貸款等信貸產品。優化信貸期限結構,適當增加票據及短期貸款,減少中長期貸款,使其回歸到合理水平。 加強信貸審查 建立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還款能力評估體系,嚴格考察新上項目的規律和特點,研究政府是不是有能力支撐持續增長的貸款,并且根據分析結果及時做出授信變化的調整。項目授信實行問責制,對于不符合產業政策、行業技術標準,市場準入條件,沒有按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核準的項目,一律不準授信。 改革外匯管理體制 我國貨幣供給量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外匯占款的增加,針對此,一方面,改革結售匯管理,央行應該把牽制結售匯制度變為意愿結售匯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外匯占款沖銷政策。加強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公開操作,完善國債市場,利用市場機制靈活吞吐基礎貨幣。加強外幣同業拆借市場的流動性,促進資金在外幣同業拆借市場和人民幣同業拆借市場之間流動,提高外匯指定銀行的外匯周轉頭寸,減少中央銀行外匯占款。 (二) 運用財政政策治理通貨膨脹 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指出所進行的決策。 發揮財政政策的供給效應 一方面,優化結構。財政政策應該投向具有社會效益和綜合效益的項目,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的信貸要求。合理開發資源,加大對節能減排的財政力度,抑制對高污染、高耗能、低產品附加值等行業的投資。另一方面,加大對科研的投資力度,提高勞動生產力,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快于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抑制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 在我國主要以流轉稅為主,所得稅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稅收缺乏彈性,因此稅收政策不能有效發揮自動穩定器的作用。鑒于此,企業要實行累進稅率,提高稅收彈性。還要降低生產性增值稅的比重,減少重復征稅現象,減輕生產要素供給者的稅收負擔。 在稅收取向上要從鼓勵出口向刺激內需轉變。將關稅和出口退稅作為調整工具,通過稅收來改變進出口產品的成本。 在稅收分配上,用稅收和政府轉移支付來實現對居民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