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
摘要:當前,人們對于會計工作議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對這一問題都極為關注,而這個問題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嚴峻的事實卻是,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普遍存在失實的情況,有些甚至非常嚴重,比如GDP增長過快的問題,可以說是“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整個經濟工作的秩序,阻礙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本文在分析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力求使會計信息走向真實的軌道。 會計信息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或需要進行加工、計算、分類、匯總而形成的有用的會計數據。它可以分為主觀會計信息失真和客觀會計信息失真。客觀會計信息失真是指由物價指數變動、幣值變動,會計原則之間不協調導致主觀方法介入等客觀因素導致的會計失真。一般說來,會計人員無意識的失誤也被稱為客觀的會計信息失真,它是無法避免的。主觀會計信息失真是相關人員由于利益驅使而人為制造的會計信息失真。這就是通常人們比較關注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決策者的決策及其后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經濟后果是十分嚴重的,造成了國有資產嚴重流失、證券市場發育不良、社會交易費用高昂,因此,研究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在最大范圍內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會計信息失真對單位、社會和國家來講,都貽害無窮。首先,會計信息失真。會給投資者、債權人的決策帶來誤導;其次,會計信息失真,使得有關核算資料發生扭曲,掩蓋了企業 生產經營中的某些矛盾,導致利潤虛增,造成國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費基金過于膨脹,給國家經濟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再次,失真的會計信息易造成國有資產和財政收入的大量流失,對國家的宏觀調控造成不良影響。更為嚴重的是,會計信息失真還會在政治和社會方面帶來一些不良影響,為某些作風不正而又掌握一定權力的領導者開了貪污腐化之門,毒害了經濟肌體,污染了社會風氣。當前,會計信息失真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虛假的會計信息不僅大大削弱了會計工作為經濟管理服務的功能,而且干擾了社會經濟秩序,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稅收減少,阻礙了經濟發展。 2、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從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因素來看,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包括人的素質不高、理解錯誤、工作失誤、無意識的差錯、粉飾、舞弊和欺詐等。客觀原因包括環境的、規則制度的、方法的、技術手段的、時間和空間變化引起的因素等。會計信息失真的形成不是簡單的、偶然的,而是多個經濟主體和利益主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必須從主體角度分析其原因,才能更好地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失真的主體方面原因主要有: 2.1 會計人員方面 (1)會計人員的地位不高,利益得不到保障。經濟體制改革在強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同時,在客觀上卻忽視了給予會計人員應有的利益保障。財會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在利益上與企業經營者有著依附關系,在執行財會制度時,常常是進退兩難,若不按經營者的意圖辦事,其應有權益就很難得到保障,弄不好還有被調離甚至下崗的可能。會計人員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只得依從企業領導的意愿,違心地編造虛假會計信息。正所謂“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啊。 (2)一些企業領導和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商。目前,我國有著龐大的會計隊伍,其中許多人的業務素質和道德水平都不高,由于有些領導人憑著自己的喜好來用人,安排一些不合條件的人把持會計機構,在處理會計業務時,要么是記成一筆糊涂帳,自己違規違法了也不知道,要么唯命是從,依領導意志行事。這樣拼湊出來的會計資料,不可避免會歪曲事實,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2.2 會計工作的技術層面 在會計確認和計量上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信息反映不真實。比如固定資產折舊問題,固定資產參加生產周轉以后,具體轉移多少價值量不能確定,因為一方面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不確定,另一方面固定資產的到期凈殘值也無法預先準確確定。這樣會計處理所提供的成本、費用也不一定真實。目前盛行的資產重組,對于同樣的資產經過幾番重組后可能升值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會計的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這兩個計量確認前提本身也是不確定的。正是由于會計工作本身技術上的不確定性,也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2.3 會計制度的因素 由于會計法規、準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如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虛擬資產、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和進行違規會計處理,造成企業經濟交易失真,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2.4政府原因 1、政策制定方面的原因。政府以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鼓勵部分產業、行業、企業優先發展,勢必無益于形成良好的市場公平競爭機制。例如政府對三資企業的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必然迫使另外一些企業降低價格從而減少了企業利潤甚至喪失企業競爭優勢,他們轉而尋求會計造假來維持生計、擴大利潤。 2、政府的保護傘作用。國有企業改革并沒有切斷國有企業和政府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政府的保護下,國有企業可以通過會計造假來達到其偷稅漏稅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虛報資產、利潤等手段也常常用來粉飾地方政府業績或者轉移國有資產。 3、政府人員的法律素質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原因。這表現在一些政府人員放松了對新《會計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對已經存在的會計工作不規范甚至會計造假視而不見;另一方面,政府與其他國家機關如財政、稅務、統計、審計等部門協調不力,從而導致了信息閉塞和滯后,妨礙了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 4、政府參與造假。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為了一些所謂獻禮工程指使或強迫會計單位造假。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懲處機制,國家和社會監督未起到應有作用,因而問題相當嚴重。 3、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危害是嚴重的,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當從多方面入手,進行綜合治理。 1.完善法規建設 強化法律意識,嚴格執法。近年來我國雖制定了不少財務會計法規,但從實際來看,還很不完善和健全,有些條文的操作性較差。這樣,會計人員執行時就無法跟從,沒有統一標準,造成會計信息混亂、失真。因此,首先應當從完善和健全財務會計法規和其他相關法規入手,加大實施“新會計法”的力度,使財務會計法規盡可能地全面、配套、及時,并且有可操作性,堵住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樹立學法、懂法、執法的良好環境,確保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嚴格執行國家法規;確保企業經營者、財務會計人員等自覺遵紀守法,維護《會計法》的權威,保護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再次,要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法,對于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嚴肅處理,不能以罰代法。同時,要對執法隊伍嚴肅整頓,提高執法水平,重塑執法隊伍的形象。 2.完善政府對企業的經濟指標考核體系,全面考核干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出現虧損、破產是正常現象,政府考核企業的關鍵應是考核企業的經濟運行環境和運行質量,而不應僅局限于個別經濟指標。否則,企業為了完成扭虧增盈目標,不得不作假。甚至由于地方保護主義觀念,還會出現上級政府認可企業作假,上級政府與企業聯合做假等現象。對企業干部的考核也應全面進行,不能以個別經濟指標來考核干部的“政績”,否則會導致企業領導的短期行為,竭澤而漁,虛報數據,。同時還應該加強企業干部的“離任審計”,堅決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怪象。 3.提高企業領導和會計人員的素質。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人員素質問題。這里的素質是指全面素質,既包括政治素質,又包括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一方面,企業領導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第一道防線。如果會計人員故意造假賬,必然出于某種目的,企業領導要把好審核關,不能讓審核流于形式。同時,企業領導還應尊重會計人員的意見,支持會計人員的工作,不能以權謀私,以權壓人,更不能縱容、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是企業領導人責無旁貸的義務和神圣職責。另一方面,會計人員要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要嚴格執行國家方針政策和各項規章制度,增強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高度責任感,維護國家財產安全;要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提供準確、真實的會計信息。要虛心學習,熟悉財務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提高會計業務技能,掌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切實加強內部財務管理,及時、準確地提供會計信息。可見,會計人員是企業會計信息的直接提供者,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另外,各級政府財政部門要切實加強會計工作管理,要支持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堅決為因堅持原則而遭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申張正義,逐步在大中型企業施行會計委派制,提高會計工作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 綜上所述。治理普遍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奏效,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調。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參考文獻: [1]夏娟: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與繼續教育新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 2006,(07) [2]賓雪玲等:《淺談會計信息質量現狀與對策》[J]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