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并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經濟學主要進行三點考慮:第一點: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第二點: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第三點: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其首要任務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盡可能持續地開發成人類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分配。隱含的核心思想是,物品和資源是稀缺的,社會必須有效加以利用,合理規劃、優化配置資源。
生活中的經濟學 生活離不開經濟,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筑一樣,是構建人類社會并維系人類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其具體含義隨語言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國的國民經濟,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時候用來表示財政狀態,有時候又會用去表示生產狀態。生活中的經濟主要涉及到收支均衡與否?均衡是指獲得最大利益的資源組合和行為選擇。企業的行為必然要受多種因素的約束,而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約的。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在考慮這些制約的條件下,確定各因素的比例關系,使其最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公式:銷售收入=價格×銷售量 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銷售收入,價格太高,必然會降低銷售量,銷售收入不一定就高;同樣,為了達成更多的銷售量,企業必然要以較低的價位來刺激購買力,如果價位過低,也不能達到較高的銷售總額。所以,企業在定價的時候,總是要面對這樣一個矛盾:提高價格可能會減少銷售量,擴大銷售量就必然要降低價格。如何既保持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又能使企業獲利?這就涉及到“均衡”問題?隙ㄓ幸粋價格水平,能夠使銷售總收入達到最大。在這個價格之上或之下,都會使企業的收益減少。管理經濟學就為企業提供了均衡分析的方法,幫助企業制定合適的價格。 產量(規模)決策。企業規模的大小會影響其生產、銷售及各種成本,進而影響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小規模生產的企業,可能致力于產品的質量,以較高的價格獲得盈利。而大規模的企業則以較低的成本和較低的價格取勝。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規模,就要用到均衡分析的方法。 要素組合。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需要投入各種要素。其中有些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由于各種要素的價格不一樣,組合起來的要素的成本是有差異的。選擇哪一個方案,也需要利用均衡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應用方向:制定價格、確定產量、確定要素組合。 數學模型分析法 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發展中,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計量分析的方法。數學模型就是一種計量分析工具,在管理經濟學中大量應用。數學模型本質上是對復雜現實的抽象,使問題簡單化和直觀化,以便準確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數學模型在用于管理決策和經濟分析時是一個極為有效的方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數學是一個非常有限的量的關系,現實經濟中有很多復雜的問題,是單純的數學模型不能表現的,還需借助于定性的分析方法。 數學模型主要的應用方向: 需求預測。企業在確定某種產品的生產規模之前,需要對市場的發展潛力進行預測,可以創建相關的數學模型,來表現影響市場發展的各種因素在量上的變化,進而分析這些變化對需求所產生的影響的大小。 生產分析。生產要素的投入,生產組織形式的選擇,以及產品結構的確定,都可以通過創建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和決策。 成本決策。成本是直接影響利潤的因素,是企業發展最為關注的一個焦點。當企業改變生產經營方向或者擴大規模時,在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應該確定一個什么樣的成本水平,可以應用數學模型進行科學分析。 市場分析。市場是經濟學的一個基礎概念,在實踐中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態。創建數學模型,可以分析不同性質的市場條件下,企業所可能選擇的規模、價格和競爭策略。 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對未來狀態的預測?梢酝ㄟ^創建數學模型來表現在一項投資中,各種相關因素的量的大小以及量的變化所可能產生的對效益的影響。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舍。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游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時那么明顯。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于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么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于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項行動。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并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仿佛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干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并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么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于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什么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雇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這些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知道并理解這些原理對我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相當大的作用及影響。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