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治理結構必然影響內部審計的有效性,而內部審計的健全與發展也會給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提供條件. 本文從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入手,論述了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國外公司治理結構中內部審計的差異,并對我國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現狀進行了透視,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提出加強我國內部審計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議。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內部審計;企業管理 緒言 內部審計是公司審計監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內部審計更能夠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預防作用。它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公司實現經營目標。內部審計是一種積極的管理審計,具有獨立性、廣泛性、綜合性、積極性的特點,內部審計工作相當于在組織內部建立企業自我完善、健康發展的免疫機制,內部審計工作人員需要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一)內部審計的定義。 2003年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發布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中對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內部審計是指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審計就是以經濟監督的身份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監督,審計也就變異了,國家審計是這樣,內部審計是這樣,民間審計也是這樣。評價也好,鑒證也好,它們都是為監督而工作,其本質是監督。 (二)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一部分又反過來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內部審計既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同時又參與到治理有效性的審計之中。由此,基于公司治理而產生了諸如治理審計、戰略審計、風險管理審計等新型的內部審計業務。IIA因此強調:“在許多方面,內部審計是兩種主要的治理活動—監督風險和確保控制有效的一線行動(frontline-player),是公司治理中審計委員會的‘耳目 ’…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監督、評價和分析組織的風險與各項控制;復核并證實信息可靠并符合相關政策、程序與法律。協助管理者向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以及執行管理機構提供風險防范以及治理有效的保證。 公司治理結構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必然產物。而內部審計起源于受托責任關系,“受托責任關系是資源占有人實現對資源的有效管理與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證機制,而審計是受托責任關系能夠順利實現的必要手段和保證機制”,即審計是作為獨立的第三者依法對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所進行的監督和證明。因此從起因看,二者有相似之處,都是由于兩權分離而需要權力之間的相互制衡。公司治理是一整套的制度框架,而審計監督則是為捍衛這套制度所不可缺少的一種機制和手段,審計履行決策監督職能成為公司治理成功的重要保障。實踐證明,在成功的公司治理過程中審計功不可沒,失敗的公司治理必定伴隨著審計的失效。所以要改變公司治理機制的缺陷,完善公司治理,必須發揮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 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差異 雖然內部審計是公司審計監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內部審計更能夠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預防作用。但是在目前企業的現狀而言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結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1、管理者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管理者對內審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決定了他們對內部審計的態度和內部審計在公司的實際地位和實際效果。而決定企業管理者對內審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又涉及到他們自身的哲學觀念、品德和對公眾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態度,以及他們自身對遵紀守法的認識。如果企業管理者對企業利益、自身利益以及其他人的利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夠自覺遵守有關法律、規范披露會計信息,那么,他自然就會重視內部審計,利用內部審計達到其應實現的目標。
我國內部審計及公司治理狀況的現狀 目前我國內部審計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也影響了內審的成效。 1、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缺乏國家審計等外部審計業務的指導和交流;內部審計缺乏獨立性;內審人員重實務、輕理論研究;有的領導對內審的機構不夠重視,認為可有可無。2、內部審計服務于企業管理,同時也受企業管理的制約,內部審計工作目標沒有得到科學的分解,也缺乏相配套的激勵機制和責任制度,困而內部審計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常常處于例行公事的應付的局面。3內部審計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相關審計人員配備不全,限制了內審工作開展。從內審人員專業背景看大部分是財務、審計專業,專業知識的單一,加上充電意識淡薄,如參加CIA(國際注冊內部審計)考試報考者為數很少,審計理論與業務實踐不能與時俱進,難以滿足新形勢需要。4、審計方法簡單,技術滯后。大部分企業審計年復一年的財務收支審計或領導交辦的任務,有80%內審人員不能完全應用機算機軟件審計,單位也未購置審計軟件。 為了全面開展審計工作,我國于1984年在部門、單位內部成立了審計機構,實行內部審計監督。1985年10月發布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若干規定》,內部審計工作走上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通過檢查監督被審計單位執行國家財經紀律情況,制止違規行為,有利于企業健康發展。
加強內部審計,完善公司治理的具體途徑 公司治理最終目的是獲取利潤最大化,最大限度防范一切風險。以防范風險為核心,為 此我們可借鑒國外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技術,在進行內部審計時,以風險為出發點,并以風險管理作為內部審計的對象。在制定審計計劃時,以往是按照各單位復雜程度以及預期工作量來安排審計時間的。現在將審計計劃直接與企業風險掛鉤,完全按照風險大小來確定審計的重點的。將人力物力資源盡可能分配至風險大的事件或環節上。在審計過程中樹立成本效益原則,對于風險大的環節,采用更嚴密的程序和更嚴格的手段。在幫助設計內部控制措施時,注重內部控制與經營效率間找到平衡點,太嚴格的內部控制往往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所控制的風險是否值得這樣控制”成為內部審計工作中常常考慮的問題。內部審計機構則針對該風險管理機構進行審計并做出評價,以確定該機制的有效性。在內部風險中,由于產品研發和新項目投資等項目的管理體制和監控系統不斷改變,由此給公司新系統的有效性和穩定性方面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內部審計機構對項目的授權機制、監控機制進行審計,以確定其有效性,并抽樣審查重大項目實施,以確定經過該系統處理后的項目數據的可靠性。 通過審計工作的開展,不但節約了資金,減少了資金流失,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而且維護了財經紀律的嚴肅性。成績得到了上級審計部門的肯定。從公司建立到目前為止,雖曾一度效益較好,1992-1996年人均經濟效益列淄博市工業企業第三位,躋身于中國化工500強,但隨著俄羅斯及西方國家増塑劑產品的大量低價進口沖擊,1997-2000年效益下降,有的月份出現了虧損。由于我國加強了聯營企業財務收支審計工作,遏制了亂攤亂擠成本現象,審計科提出了壓縮公司辦公費用和車輛維修費用、出售辦公用車、優化生產原料丁辛醇和苯酐的采購辦法和采購方式等建議,降低了成本和消耗,規范了聯營企業財務核算辦法,投資雙方的合法利益均得到了保證。 結束語 總之,內部審計的建立是為組織的管理提供服務的,如果內部審計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那么,其在組織中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就存在價值危機(value crisis),就將面臨較大的職業生存和發展的風險。合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才能由“內線”、“坐探”、“警察”,變成決策者的參謀和助手,內部審計工作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1]史國慶、劉傳哲:淺淡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 [2]譚勁松.林靜容編譯,《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結構》,廣東審計,2000年第2期 [3]周燦齡.張勇.《美國現代企業內部審計》[M].中國石化出版社,1995年 [4]楊惠敏.《公司治理、企業管理與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研究,2000年第6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