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梁平縣貧困的經濟原因分析 梁平――重慶市東北部的經濟重鎮,西距重慶主城區180公里,東距萬州區60公里,境內地勢平坦,溪河縱橫、氣候溫和,有重慶"小天府"之稱。全縣轄26個鎮8個鄉,幅員面積1890平方公里,總人口88萬人。 梁平交通暢達,區位優越。是重慶市主城區與三峽庫區陸路中樞,是上海到成都公路、鐵路交通干道的必經之地。東可接洽湖北,西可暢通四川,北可呼應陜甘,南可傳達云貴,鐵路、公路、為主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318國道、渝巫路縱橫全境,高速公路先后開通,連接宜昌的萬宜鐵路也即將動工修建,近年來,通過交通帶動戰略的實施,鄉鄉鎮鎮通水泥路。梁平已成為渝東北的陸空交通樞紐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梁平同時也是資源富集,物產豐富。梁平擁有1300多種生物品種資源,糧油、蠶桑、梁平柚、畜禽、茶葉、蔬菜、筍竹等特色產業基地已初步形成,食品、化工、建材、機械、紡織等工業初具規模。天然氣、石膏礦儲量在重慶乃至全國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天然氣儲量10億立方米以上,石膏礦儲量約3億噸。梁平文化積淀厚重。傳統的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年畫被譽為"梁平三絕",榮獲"重慶市十大民間藝術"稱號。梁平風光旖旎,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旅游產品豐富多彩。竹豐湖、明月湖、雙桂湖碧波蕩漾;國家級東山森林公園以及百里竹海風景如畫;西南佛教祖庭雙桂堂令人神往。 盡管如此的優越條件也沒能擺脫貧困的現狀。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給我國二、三產業帶來較大程度的影響,并逐步向內地延伸,影響實體經濟。金融危機下的一產業究竟怎樣?帶著這個問題,國家統計局梁平調查隊對我縣當前農村經濟運行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顯示,對我們這種外向依存度不高的農業生產的影響尚未明顯顯現。金融危機除對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增收有一定影響外,對于梁平縣人民整體收入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農民工在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到本戶以外從業的農民。截止2006年8月底,梁平縣的農民工達到25.84萬人,其中外出勞動力21.1萬人,全縣農民人均務工收入1422元,占現金總收入的60.56%,已成為農民收入的最重要的來源。全球性金融危機也隨之影響了他們的收入,雖說對農業影響不是很明顯,必定更多的收入還是來之外出務工,顯然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已受到重創。勞務經濟已成了梁平縣農村經濟乃至整個縣域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我就針對梁平梁平縣貧困的經濟原因分析.,說說自己的觀點。 自然因素
自然條件惡劣。全縣有60%以上農戶分布在偏遠山區鄉鎮,所居住的地方,地理環境偏僻,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惡劣,農業基礎設施差,干旱、洪澇、暴雨、暴風、冰雹、冰凍等自然災害和農業病蟲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巨大,農民增收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二是基礎設施落后。大多數農戶所處鄉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通訊落后,農產品市場信息不暢,依然采取小農經濟時代的經營方式,拓寬致富門路難度很大。 2、生產要素因素 農業結構單一,增收潛力有限。梁平縣是典型的糧食大縣,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比較效益低,規模經營進展不快,質量不高,效益欠佳。二是生產資金短缺。全縣有絕大多數農戶由于缺乏資金投入而影響生產發展。近年來,梁平縣大力引導農戶發展林下經濟、水禽養殖、油茶、水果基地等產業,但由于農戶無資金積累,客觀上制約了加快脫貧的步伐。三是發展農業普遍困惑于融資難,使農村金融處于放貸難和貸款難的兩難處境,農業生產也因投入不足而導致生產經營始終在較低水平徘徊。 3、農民工素質仍然偏低 農民工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素質低。典型調查資料顯示,務工人員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農民工總人數的8.4%,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分別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78.4%、13.2%,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比重是總人數的91.6%。二是勞動技能缺乏。重慶市自百萬勞動力轉移工程實施以來,全縣雖然采取了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對2.4萬名農民工進行了免費技能培訓,但培訓面還相對較低,技能提升還不能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4、生產生活條件差 據調查,大多數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是苦、臟、累、險活,工作環境不盡人意。一些企業勞動保護設施差,衛生狀況堪憂,職業病危害嚴重,工傷事故時有發生,農民工缺乏安全感。大多數農民工因為企業經營狀況、季節變化、個人好惡、用人單位不規范運作等原因,經常更換工作單位,或進行季節性打工。因此,一些農民工反映在外務工流動性大,居住很不穩定。同時,部分農民工認為在外務工太辛苦,勞動強度大,且工資收入低,他們在外只能靠省吃儉用才能有節余。 5、支出因素 教育支出過大。梁平縣很多農戶中因子女上學造成家庭貧困。據測算,目前供養一名大學生至少需要5萬元,對大部分農戶而言,難以承擔。教育支出過大是現階段導致部分農戶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就醫負擔過重。2009年我所了解的福祿鎮15個村(社區)中,有很多家庭是因病因殘致貧的。“一人得病,全家致貧”的現象在農村較為普遍。三是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雖然近幾年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但是農民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金額較低,實行先墊付后報銷,且報銷比例低,造成“有病無錢醫治”。 結合實際情況和經過研究,提出以下解決方法: 1、充分認識農民工的重要性,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 第一,要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為農民增收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安置就業是現階段及今后相當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將成為難中之難。因此,如何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城市就業、再就業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并將其納入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之中,是解決這個難中之難的關鍵。為此,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應改變現行各部門分散管理體制,盡快建立統一管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專門工作機構,推進輸出地與輸入地政府間的銜接與協作,提高轉移的組織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勞務輸出培育成支柱產業。 第二,要形成全社會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維護農民工的各項權益。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的新途徑,盡快出臺確保農民工權益的政策。要把關愛農民工作為考核輸入地政府業績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標并加以量化,營造全社會關愛農民工并為他們辦實事的社會環境。為改變農民工權益屢受侵犯的現狀,應盡快制定《農民工權益保護法》,同時加大政府的執法監察力度,對不執行維護農民工權益政策的企業,要堅決取消其雇用農民工的資格。 2、強化農民工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 自重慶市百萬勞動力大轉移工程實施以來,梁平縣免費培訓了大量的農民工,但還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用工需要。為最大限度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增加農民工的務工收入,有必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培訓資源,增設培訓專業,加強師資力量,抓住外出農民工過年、過節的返家時間,采用時間短、見效快等培訓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達到進一步轉變農民工的就業觀念,增強外出務工的競爭能力。 3、健全外出農民工聯誼組織,加強與外出農民工聯系。 在第三批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前后,梁平縣相關部門已經在農民工外出集中地(如廣東省等地)建立了外出農民工聯誼組織,對部份外出農民工建立了聯系,但還不夠,還需要對更多的農民工取得聯系,了解和解決他們在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努力為農民工排憂解難。 5、不斷提高農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強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 農民進城,本身就給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新課題,而成建制、有組織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比例極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難度。調查表明,農民工管理已成為城市社區和用工企業最棘手的難題。事實證明,以往單靠政府及企業的強制性管理,不僅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產生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農民工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調動他們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政府、企業和農民工自我管理三結合的體系,是改善農民工管理現狀的關鍵。在抗擊非典期間,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業在狠抓農民工自我管理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應認真總結并逐步推廣。另外,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和行業,應積極引導農民工加入工會,也可以建立一些類似于農民工協會等形式的行業協會,把農民工組織起來,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6、加快現代農業進程 1.加快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規模經營。制定對策,組建縣、鄉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編制糧食規模生產經營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方案,組建農業專業協會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鼓勵在農民中發展社員,帶動農戶發展項目,增加收入。整合各項涉農財政資金,鼓勵城市資源下鄉,促進農業領域對外開放。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加快村社道路硬化,并利用水利工程建設項目,解決人畜飲水困難,整修小型水庫和加快小農水項目建設。利用國土整治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改善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條件。通過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大大加快了農業機械化進程,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就是由人來發展的。 人力資源對社會的發展由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人力資源作為支撐,國家的發展將難以為繼。如果沒有人力資源的支持作用,經濟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