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業化道路問題。本文采用定性的、動態的和比較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工業化發展的戰略。在借鑒國際工業化實踐基礎上,面對著新的時代背景,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得出我國工業化道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及其發展戰略。 關鍵字:資本密集型 勞動密集型 等產量線 等成本線 引言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看,在建國初期,實行重工業優先增長的方針,當時是為了迅速奠定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另外它實行了趕超的戰略,當時是在中國特定的背景下實行的。改革開放以后,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重工業優先增長的這樣一種片面性的做法。從80年代初開始,實行了向輕紡織工業傾斜的政策,鼓勵支持輕紡織工業的發展,調整重工業過度、輕工業過輕、市場消費水平供給不足這一局面。 從90年代后期以來的十年,特別是1998年以來又出現重工業重新高度增長的這樣一個局面,這種高速增長大概數據是,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率要超過輕紡織工業,當然輕紡織工業也增長得很快,但是它比重工業要慢四個百分點。它增長的結果就是重工業與輕工業在增長值中的比重值發生了這樣一個變化,在整個增加值構成中2003年重工業占到64.3%,2004年達到65%,輕紡織工業增長值達到35%。 一、概念與理論基礎 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占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重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勞動密集型產業指的是在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占用勞動力較多,資本和技術的有機構成相對較低,勞動比重相對較大的這部分經濟,一般為傳統的產業、行業、企業和傳統的產品生產。 現代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說明,長期的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賴于技術進步。這是因為,沒有技術進步,隨著人均資本的增加,資本的邊際報酬遞減,最終人均產出的增長就會停滯。一個國家要取得長期的經濟增長,就應該不斷推動技術進步。然而,經濟增長理論只是從總體上進行分析,而且一般都在封閉經濟假設下進行,而技術進步一般不會在一個國家各個部門同時都發生,并且現在的經濟往往都是不斷開放的經濟。這樣,不同的技術進步對一國經濟的影響可能是相當不同的。 圖1中的等產量線上的各點代表生產既定數量的某一產品的各種可能生產技術或所需要的不同的資本和勞動的組合。A點代表的技術比B點更為勞動密集。C、C1、D、D1是等成本線,等成本線的斜率代表資本和勞動的相對價格。在一個資本相對昂貴而勞動相對便宜的經濟里,生產既定數量的產出采納A點所代表的成本最低。當勞動的相對價格上升的時候,采用B點所代表的技術成本最低。 在一個自由、開放、競爭并只生產一種產品的市場經濟中,如圖1所示,一個企業只有在生產中采用最低成本的技術時才能長期生存。在圖1中,如果資本和勞動的相對價格是C曲線,則采用A點代表的技術就是成本最低的,任何其他技術選擇,如B點,就會導致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將使選擇A點以外的各種技術的企業不具有長期生存能力。因此,在一個競爭市場中,給定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格,企業的生存能力取決于其技術選擇。
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資本和勞動的相對價格決定于該經濟的要素結構中資本和勞動的相對豐裕或稀缺程度。當勞動相對豐裕而資本相對稀缺時,等成本線類似于圖1中的C線,當資本相對豐裕而勞動相對稀缺時,等成本線就會變化為類似于圖1中的D線。因此,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企業的生存能力取決于其技術選擇是否位于經濟的相對要素結構所決定的最低成本線上。 上面的討論可以擴展到生產許多不同產品的一個產業,以及擁有許多不同產業的經濟中去。如圖2所示, I1、 I2、I3分別代表產業I中具有相同產出價值的三個不同產品的等產量線,三個產品的平均相對資本密集度從I1到I 3遞增。如圖2所示,一個企業的自生能力取決于其產品和技術選擇是否位于最低成本線上,該線又是由經濟的相對要素所決定的。 一個產業可由其所有不同產品的等產值曲線的包絡線來代表。一個產業的等產值線上的每一個點都代表該產業中以一個特定技術生產的某一特定產品,同一個等產值線上的所有產品都有相同的價值。如圖3所示,一個有三個不同產業(用I、J和K三個產業等產值線表示)的經濟,圖上的三個產業有相同的產值。如果勞動相對豐裕,等成本線是C,則該經濟在I和J產業具有比較優勢,進入這兩個產業并選擇相應的技術生產產品I1(或J1)的企業就具有自生能力。假定隨著資本相對豐裕度的提高,等成本線變化到D線,該經濟的比較優勢將相應變化,企業也只有將自己的產品或技術J1調整到產業J中的J2,或者轉移到K產業并生產K1產品,才能繼續保持生存能力。在I產業生產I1產品的企業就會喪失生存能力。 另外,對于給定的資本和勞動數量,如果技術進步在兩部門之一發生,無論相對要素密集度如何,在不變的商品價格下,發生技術進步的部門的產出水平必然提高,而另一部門的產出水平必然下降。圖4顯示了技術進步后保持商品價格不變時要素價格的變動。假定初始的生產單位產量的資本密集型產品X和勞動密集型產品Y的均衡點分別為A和B,其中F是等成本線。兩部門均衡的資本/勞動比例分別由Rx和Ry給出。技術進步發生在資本密集的X部門。X的等產量線X0下移,它與F1線(平行于F線)相切于A1。該點顯示,技術進步后,可以用相對較少的資本和勞動生產出同樣多的X產品。這意味著技術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成本的節約程度取決于等產量線X0或F曲線的下移程度。顯然,如果F的斜率不變,該商品的價格就必然下降或部分工人失業。要使商品價格不變或使工人全部就業,技術進步的效應必須通過要素價格的調整來消化。由于X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這一技術進步效應就要通過提高資本使用的價格和降低勞動的價格來消化。這在圖中就表現為F曲線變得平坦,成為與X0和Y0分別相切于C點和D點的一條P線。 當然,如果我們假設技術進步發生在勞動密集的Y部門,其結果正好相反,Y部門的生產擴大,而X部門收縮。但是無論技術進步發生在哪個部門,生產擴大部門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收入會增加,而生產收縮部門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收入會減少。只是生產擴大是由商品價格提高引起的,而商品價格不變,生產擴大由技術進步(實際成本下降或生產者實際價格提高)引起。顯然,如果技術進步后要素價格不能發生變化,兩部門生產中的資本/勞動比例也就不會變,這時就會發生要素供求的不平衡。如果這種不平衡不能由要素市場來調整,某種要素就會供不應求,而另一種要素就會失業或閑置。 由于大多數的技術進步發生在資本相對密集的產業,或者換句話說,技術密集的產業往往也是資本密集或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因此,對中國這樣非技能勞動相對豐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推動技術進步很可能是不利于非技能勞動者的就業和收入分配的。 技術進步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一些人便以此為依據,否定勞動密集型產業。固然,由于人類追求自身自由和資源稀缺狀況等因素的作用,技術進步的總趨勢是以資本替代勞動。但是,在技術進步具體而漫長的過程中,并不總是以資本替代勞動,而是表現為多種形式。一般來說,主要有三種形式,即節省勞動的技術進步、節省資本的技術進步和資本-勞動比例保持不變的中性的技術進步。因此,不能認為實行技術進步就是發展資本密集型經濟而否定勞動密集型產業。 二、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技術相對落后的國家來說,要更大程度地參與國際分工,利用我國外生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就意味著我國要更多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推動技術進步,就意味著我國應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如果說一國長遠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技術進步,那么,更多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我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盡快趕上發達國家似乎是不利的。但是如果說技術越是先進的產業所需要的勞動力相對越少,那么,要推動技術進步,發展高科技產業,就會面臨如何解決我國大量的非技能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和收入分配問題。 就業乃民生之本,是老百姓過上小康日子的起碼條件和門路。解決再就業問題,首要的是開發就業崗位,為下崗失業人員找到一份工作,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失為最現實選擇。遺憾的是,一談起密集勞動,許多人就簡單地把它當成“落后生產力”的代表。 在不少人眼里,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是切入經濟高速運行的“快車道”,應當全身心地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沒有錯,但不能顧此失彼,冷落了勞動密集型產業。應當看到,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需要的是高素質的勞動者,就業門檻高,就業容量也有限。而眼下的下崗、失業人員,多半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術單一,邁得過如此高門檻的人不多。相比之下,紡織、服裝、食品、建筑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占用資金少,吸納勞動力多,能為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找到出路,解決再就業的作用直接。 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不是我們愿意不愿意的事,而是有客觀必然性。中國之大,即使經濟發展到高度發達階段,也不可能所有企業都集中于高精尖,都生產計算機而沒有做襪子的,企業涉及領域多樣化、全面化乃是必然。況且目前工業化的坡我們才爬了一半,多層次的經濟結構更決定了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如此說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大量排擠勞動力的過程,也不意味著拋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作用和地位不應被忽視。有的地方盲目拋棄一些傳統產業,跟風式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們應充分發掘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擴大再就業方面的能量。各產業的發展都應根據比較成本原則,在保證產品技術質量水平的前提下,多使用勞動力。 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要著力發展新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即目前技術不能替代人工作業的,或者能夠替代但成本太高的、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對于第一產業,應引導和鼓勵它們盡可能地選擇資本密集型的技術,以期推動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對于第二產業,應鼓勵其采用勞動密集和先進技術相結合,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對于第三產業,則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 從發展經濟來說,促進勞動密集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節約 建設資金,提高經濟效益。因為,有些產品既可采取高新技術生產,也可采用中間技術和傳統技術生產,但投資卻可能大不相同。在我國建設資金相對緊缺的情況下,不能一味追求高新技術。發展和采用勞動密集型經濟,有可能做到少花錢多辦事,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要。它們往往生產成本更低,經濟效益更好。何況也有一些產品和服務在現代條件下,是無法用高新技術取代的。像農業中的蔬菜、瓜果、花卉生產,國內外市場和社會需要量越來越多,但只能依靠勞動密集型經濟來生產。 三、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我們現在已經是市場經濟了。在市場經濟下,考慮問題必須從市場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市場的引導。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更要這樣。 第二、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創名牌保名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市場的競爭力。 第三、注重特色。在市場經濟下,什么都要講究特色,突出特色。因為有特色才有輻射力,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能吸引人來觀光和購買,才有產值和效益。千篇一律是絕對不行的。這一點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中要引起特別的重視。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一國實行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方式,是由其國情決定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行新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也必須遵循而不是背離國情。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而資本稀缺,人均資源擁有量少。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以密集地使用勞動力資源,同時節約資本和自然資源。當然,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不是不要技術進步,而是要求技術進步必須有利于充分利用勞動而節約資本和自然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種資源的使用效率。 我國已經加入了WTO,我國經濟要逐漸地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們確實要依靠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例如勞動力成本低、有一定的技術專長的生產,來參與國際間的分工和協作。只要有市場,有競爭力,就要發展。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出口勞動力,在海外承包工程項目,直接生產產品。 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對廣開就業門路,促進和擴大就業有著非常的意義。因為這一部分經濟所需要的勞動力最多。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為了千方百計地擴大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就要把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行業、企業、產品放在首要位置,當作我們重要的職責。在這個問題上,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并且還要繼續采取鼓勵和支持的方針政策,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多想辦法,具體地落實這些方針政策,使勞動密集型經濟切實地發展起來,緩解就業壓力。所以,我國勞動密集型經濟的發展前景必定是美好和光明的。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