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5144
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環境——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淺析[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也稱少年犯罪,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按照各國法律制度應受到指控并加以懲處的行為總稱,也可解釋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泛指。2001年“四五”普法啟動時,中央電視臺和司法部在網上做過一個調查,以了解社會對一些法律問題的關注情況。后來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所列出的10個法律問題中最為人們所關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從這項調查看,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問題之一。①近幾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繼環境污染、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問題,以未成年人為主體實施的犯罪伴隨著新形勢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針對新的犯罪狀況和特點,以前的學者和專家們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已不適應新形勢下的需要。對于新形勢下出現的各種有關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狀況、新特點,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其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作為一個較為復雜的社會現象,是社會、家庭、學校以及網絡等諸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現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社會問題。只有認清未成年人犯罪的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并從根源上清除這些不良影響,為廣大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有效地減少和遏制其犯罪。[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原因 前言: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有4億多的未成年人,除此之外絕大多數就是他們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姐,與未成年人有關的各項法律可以說是調整到社會的每一個人。關于兒童的一切行為,不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當局或立法機構執行,均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一種首要考慮。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興衰與他們息息相關,但這不是縱容未成年人犯罪,而是為了他們健康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增添新鮮血液提供保障。 一、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接受國外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專業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