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649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及治理對策[摘 要] 盈余管理已經成為公司金融領域最活躍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隨著上市公司的年報紛紛出臺,在上市公司的年報中,投資者特別關注上市公司當年的收益狀況及未來的發展能力。針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以及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操縱行為的關注,本文從盈余管理的涵義入手,在全面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因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會計準則質量、加快監管制度的改革、加大外部審計力度諸方面防范和治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關鍵詞]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需要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從以前的4項增加到8項,這從理論上來說,增強了資產的相關性,有利于擠掉“水分”,提高資產的真實度。然而,由于這些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要求很高、主觀性很強,已有被部分上市公司當作盈余管理工具的趨向。因此,客觀認識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才有可能實現趨利避害。這對廣大投資者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除垢法、做大盈余法、熨平法、做小盈余法等,具體到運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計提比例不當。由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屬于會計估計的范疇,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目前我國對有關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基礎缺乏統一的標準,計提的方法和比例由上市公司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帶有較強的主觀判斷性,在一定程度上為上市公司調節利潤提供了空間。例如,不同的投資者對南方證券就表現出了不同的判斷。南方證券被實施行政接管以后,南方證券各大股東對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大有差異。分別投資南方證券3.96億元而并列為第一大股東的上海汽車和首創股份,在2003年的年報中分別計提了3.96億元和5940萬元的長期投資減值準備,計提比例分別為100%和15%。南方證券目前正處于一種特殊的階段,投資各方都很難對最終的結果做出判斷,也很難確定一個公認合適的計提減值準備比例,但同為第一大股東,對于同一家公司的長期投資,卻存在如此大的會計估計差異,這不禁讓人感到詫異。通過分析上海汽車和首創股份2003年的年報,我們可以發現,上海汽車2003年度實現凈利潤15億元,與2002年10.7億元相比,利潤增長40%;而首創股份2003年度雖實現凈利潤4億元,但卻比上年下滑了13%。首創股份業績下滑,為緩和市場壓力、維持投資者的信心,只對南方證券計提了15%的減值準備;上海汽車2003年度全額計提3.96億元準備以后,仍實現40%的利潤增長,可見上海汽車的2003年是一個碩果累累的豐收年,同時,這3.96億元的準備也為以后年度釋放利潤構建了一個蓄水庫。由此可見,上市公司在計提減值準備的時候,不僅僅是考慮資產減值本身,可能會更多地考慮計提減值對當期和未來業績的影響。(二)變更計提比例。以鋼鐵類上市公司為例,按實現的凈利潤排序,寶鋼股份是實現凈利潤最多的鋼鐵類上市公司,2003年實現凈利潤69.76億元,與2002年的凈利潤42.72億元相比,增加了27.04億元,增長了63%。根據寶鋼股份的年報,從2003年1月1日起,寶鋼股份對部分固定資產(即運輸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折舊率進行調整。變更前年折舊率為9.6%~16%,全年折舊費用為4.87億元;變更后年折舊率為9.6%~19.2%,應計入2003年度的折舊費用為23.94億元,該項會計估計變更使寶鋼股份2003年利潤比變更前減少了19.07億元。如果沒有這項會計估計的變更,寶鋼股份的增長將超過100%。而凈利潤增長96%的杭鋼股份也變更了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杭鋼股份2003年實現凈利潤5.32億元,每股收益達0.832元。從2003年1月1日起,公司將房屋建筑物的折舊年限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財務會計論文格式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