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316
會計準則改革路徑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及國際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國際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深,隨之我國的會計準則也要積極地朝會計準則國際趨向而發展,具體分析會計會計準則改革路徑對于我國的意義,以及我國會計準則在經濟一體化發展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自己對會計準則改革路徑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國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改革 改革路徑 國際化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環境的變遷,中國會計準則思想發展所依存的背景不斷朝著積極而寬松的方向發展變化著。一、會計準則的改革背景 80年代初,“改革開放、對外搞活、對外開放、引進外資”,財政部出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90年代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改革開放、實行現代企業制度”,財政部實施“兩則兩制”為主要內容的會計改革,結束了40多年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會計制度,開始建立了會計準則。90年代末,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亞洲金融危機,對會計提出挑戰,財政部制定具體會計準則此時形成會計規范體系的四個層面:會計法,企業財務報告條例,企業會計準則,規范行文件。2005年陸續出臺《企業會計準則》系列征求意見稿,2006年2月15日與《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同步正式發布,并發布企業和注冊會計及審計準則48、39會計標準的項目正式亮相,這標志著適應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審計準則體系,正式成立。新的企業會計,目前改革的背景1規則的變化,是宏觀環境的中國的新會計標準的變化要求建立的制度,是提高會計為前提的信息質量,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管理和其他的相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進一步規范會計行為和會計工作秩序,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其基本目標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適應和與所有經濟趨同的國際標準,包括企業實施企業,獨立核算制度。① 我國現階段會計改革模式是《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制度》并存。我國會計準則建設始于1988年,目標是為了盡快建立一種適合市場經濟的會計制度,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但是不可否認當時這種選擇忽略了國際會計準則所隱含的基本假設和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之間存在著重大差別。 二、會計改革的基本現狀和主要路徑 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改革以提高信息質量為前提,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管理階級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進一步規范會計行為和會計工作秩序,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為目的的,基本目標是建立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會計準則體系。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必須與我國的法律要求和具體實際相適應。全國人大與1999年修訂了《會計法》,國務院與2000年制定并發布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這些新會計法律法規對于企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以及會計要素的定義等都做了新的規定。原先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尤其是基本準則的相關內容已經與上述會計法規的有關規定產生了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加以修改。因此中國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是我國會計法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文革浩劫之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會計制度亦步亦趨,不斷變革。30年來,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服務于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建立起與我國社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會計制度。 會計制度改革的一條主線是:不斷吸收和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推動我國傳統的會計核算制度向會計準則這一會計創新規范形式演化。因此,我國會計制度改革,選擇了發展會計準則之路,并沿著國際化的路徑前進。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財務會計論文格式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