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132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摘 要] 會計信息的失真已成為危害嚴重的社會問題,并進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針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本文著重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從原因入手一一對應提出了解決對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因素:會計法規不健全;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企業經營者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出現造假行為;會計人員的原因;解決對策:完善財務會計制度及會計信息質量監督體系,對經營者建立新的考核體系,加強會計培訓等。最后說明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需要相當長時間去解決。[關鍵詞] 會計信息失真,危害,原因分析,對策 會計信息的失真已成為危害嚴重的社會問題,并進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2001年10月29日,朱镕基視察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后,題字是“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他指出,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是企業科學管理和政府宏觀經濟決策的依據。虛假的會計信息必然會造成決策失誤,經濟秩序混亂。十年過去了,會計信息失真沒有得到遏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中國在美國上市的許多上市公司今年陷入了財務造假危機,多家公司被強制退市。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已經到了各相關利益主體無法承受的地步,危及到會計信息固有作用的發展,以及對整個會計行業的誠信的懷疑,對社會經濟秩序構成了巨大威脅,也使宏觀決策失誤增多。因此有必要對會計失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會計法規不健全 雖然國家陸續頒布了以《會計法》為中心的一系列法規制度,但會計法規建設還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會計領域尚缺乏嚴密的會計規范體系,相應的實施細則界限模糊,造成會計實際工作中可操作性差。主要有兩個方面:一、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如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項等,我國現有的會計準則對這些表外的披露規范很少或根本沒有;二、對一些企業社會責任等非經濟信息,現行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也沒有要求對之加以反映。 (二)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監督機構沒有或行同虛設,外部監督乏力。 (1)內部監督機構沒有或行同虛設,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本來對企業內部的財務狀況進行獨立審計,從而履行職能,而內部各部門在企業的主要負責人領導下行使職能開展工作,故內部審計人員往往處于自身的考慮,無法獨立行使審計職能。一些企業的領導由于不懂<<會計法>>,為追求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弄虛作假,逃避國家有關法規和紀律,未設立內部監督機構或僅流于形式。 (2)外部監督乏力,目前,我國審計監督休系包括政府審計、企業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三個層次,外部審計監督包括政府審計和社會審計監督。政府審計由于編制,人員限制以職能的轉變,監督重點由原來審計國有大中型企業改為主要審計政府宏觀管理部門和國家重點建設資金,因而對企業的會計監督有所弱化,政府監督機關往往各自為完成自身任務,各有取舍,如工商部門對企業的監督,往往就是一年一次年檢;稅務機關以稅收征管為宗旨,注重稅款的繳納,忽略其他會計核算監督;審計機關重點是對預算內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不可能對所有企業實施全面的經常性監督。近年來,我國社會中介機構有了長足的發展,注冊會計師作為社會審計的主力軍承擔的審計工作愈來愈重,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社會審計機構的獨立性遠未達到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一些獨立性原則差的社會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見利忘義,發現企業存在違反國家財務會計規定的行為,不僅不予糾正或披露,反而為其出謀劃策“瞞天過海”,不負責任地出具審計報告。上市公司違紀違規事件如“銀廣夏”事件大都涉及此方面的原因。 (三)企業相關主體的驅動,企業經營者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出現造假行為。 企業經營者受下列因素驅動,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一是偷稅、漏稅的經濟利益驅動。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據適當稅率計算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一些企業便會利用各種方式粉飾會計報表。當然也有些企業基于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證明其盈利能力;二是粉飾政績的政治利益驅動。目前國有企業扭虧為盈,創造良好的經營業績既是一項經濟任務,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對于企業領導人而言,若完成此項任務,可謂前途光明,否則可能職位難保。因此,這些企業就可能極力粉飾會計報表,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三是為了取信于人,籌集資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考慮,一般不愿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為了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就會提供一些失真的會計信息去極力粉飾其會計報表。 (四)會計人員的原因 (1)會計人員素質不高。會計人員本身素質不高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響。業務素質不高,職業道德觀念不強,會計人員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嚴格的業務訓練是一方面;對會計人員的日常考核和繼續教育、知識更新的管理環節存在弱化現象,使會計人員的實際業務水平大打折扣是其二。 (2)會計人員本身違法。財會人員會計作假的原因主要有1在日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程序的選擇及財務價值的評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和公正,這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2 會計人員不能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忘記了自己的權利與義務,甚至為了一己私利,知法犯法。3 占更大比例的是因為會計人員不具備監督者的獨立地位和基本條件,時時受制于人,而不得不屈就茍同,最終導致“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現象蔓延。 二、解決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制度 健全和完善財務會計法規和其他相關法規,使財會法規盡可能地全面、配套、具體、及時,并具有可操作性,堵住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 (二)完善會計信息質量監督體系 企業經營者必須對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的合法性、真實性負法律責任。各級政府有關管理部門要對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的合法、真實、準確、完整依法實施監督。要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企業的會計年報要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才能報出;企業發生兼并、資產重組、租賃、破產等產權變動行為,要經資產評估機構重估資產價值、界定產權;企業發生注冊資本變更,要經注冊會計師驗證;社會中介機構可以接受國家行政機關對企業單項審計的委托等。加強對中介機構管理,建立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的再審計制度。推廣經濟責任審計,真正做到"不經審計,不得離任;不經審計,不得提拔"。通過恰當分工,擴大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國家審計機關應當側重于地方黨政領導干部、行政機關和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的經濟責任審計;內部審計機構則受權在本部門、本單位內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加大執法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監督的作用。 ( 三)建立新的經營者考核指標體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財務會計論文格式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