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243
心理教育與德育、智育的關系 [摘 要] 心理教育既是一種教育思想 ,也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德育、智育教育是分不開的。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是發展個人思想道德、自身素質、創造潛能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心理基礎。對心理教育本身及德育、智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它對我國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 刺激智育發展,充分發揮心理潛能, 從而提高整體素質和個性化發展,為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關鍵詞] 心理教育 德育 智育 教育理念 心理教育既是一種教育思想 ,也是一種教育制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教育與德育、智育教育是分不開的。心理教育從最基礎來講,就是是人性的教育。從古至今,以人性為出發點的教育是伴隨教育的永恒話題,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為了教育人們從小就樹立性善論,潛移默化的樹立道德觀念,使人的本性向善。 在西方歷史上也有關于人性教育的范例。如古代哲學:用道德解釋人的本質和教育本質,其中柏拉圖、斯多葛學派的“至善主義”,認為至善主義是人的理性與道德源于善的理念,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喚醒潛藏于人們心靈之中正面的思想。 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是發展個人思想道德、自身素質、創造潛能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心理基礎。使人在社會上不斷積極進取,社會也需要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人才。1993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 面向全體學生, 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這說明心理素質是發展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心理基礎。心理教育不是只民國素質教育的基礎,還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起了重要的重要。以盲校學生為例,從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 人們認識到,視障兒童與普通兒童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更應該加強他們的心理教育,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 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心理教育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是推進盲校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點。通過對視障兒童進行生活心理、學習心理、升學與就業心理的輔導, 能使“正常化原則”、“全面參與原則”得以具體落實。體現出一種精神, 一種教育思想的崇高境界。這種精神和境界與我們的素質教育、主體教育或愉快教育的原則和精神是一致的。提高了學生的德行,激發他們的潛能,使其在積極進取、健全人格方面得到較大提升。 一、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是基礎,確定正確的德育教育目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的傳承,是時代與社會的發展。 心理教育是德育、智育教育的基礎,對心理教育本身及德育、智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石,通過發揚人性和德性,心理教育大大促進了個人德育的發展和提高,豐富了德育的內涵。心理教育關注的是人性的培養,德育教育關注的是人類社會關系,個人德性是兩者間紐帶。而心理教育就是影響個人德物最重要因素。德性的“德”,我理解為,要以道德的標準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德性之“性”,指的是人性,是人格傾向。因此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不僅樹立了與德育的正面影響,而且不斷促進德育的發展。 心理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 也是一種教育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特別是開創了心理教育這一教育事業的重大創舉,它對我國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 刺激智育發展,充分發揮心理潛能, 從而提高整體素質和個性化發展。 二、心理教育是發展人的心理素質,進一步提高德育和智育水平。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心理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