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在倡導民主、平等和主人翁意識的今天,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這一教育理念體現了積極上進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筆者結合自己小學數學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粗淺的自主學習能力認識和體會: 一、自主學習: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自主學習是學生本人對學習的各個方面都能自覺地作出選擇和控制,其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 具體地說,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內容是自己選擇的,學習策略是自主調節的,學習時間是自我計劃和管理的,學生能夠主動營造有利于學習的物質和社會性條件,并能對學習結果作出自我判斷和評價,那么他的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 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在他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 二、“公式化”:自主學習指導的現狀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新一輪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完成角色轉換,即: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然而,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在教學實踐中,自主學習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許多時候,常常會演化為一種公式,其具體表現為: 1.教師在教學中的越位 在小學數學教學要徹底改變教師逐步講解例題,知識分析要點,學生做習題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細看例題,去探索例題中的知識要點,學著試做習題,老師在其間應該更多的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 雖然很多老師也在學、也在嘗試,但部分老師以為這是趕時髦,以為只要認真地教反復地練,學生自然會掌握好書本上的知識,考到高分。這樣的老師常常以“教你一個真理”的老調去實施教學,有意無意地“一統天下”,控制了課堂教學話語的“霸權”,由此造成很多學生的學習活動相當被動,老師講什么我就聽什么,老師叫我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久而久之,成了麻木的“考試機器”。 2.學生自主地位的缺位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以教師的細致、冗長的教授講為主,以教師和個別 優秀學生的活動和思維,代替大多數學生的活動和思維,導致大多數學生習慣于被動地聽,機械重復地練。有人對我國小學生課堂言語交往行為本身進行的分析表明,我國小學生言語交往行為集中表現為回答教師的問題 ,此類行為的頻度在學生課堂言語行為總頻度中之比重高達93.8%,提問、異議及其它類行為的比重分別僅占1 .7%、2.7%與1.8%。而由“教師提問, 學生回答”所構成的師生言語交往行為過程都是由教師啟動的,學生在此過程中處于非自主地位。可見,當前我國教學上的主要弊端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薄弱、機會有限。素質教育正是針對這些弊端,強調教育要著力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表現出惰性,特別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他們只是消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人云亦云,做個小“南郭先生”;抑或根本就不會自主學習,平常連預習教材也做不到位,只能像故事書一樣通讀一遍,讀了以后既不思考,也沒有產生疑問,如此,又怎能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3.自主意識理解上的錯位 在數學教學中,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抑制。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各科教學都已上升了一個層次,教師角色由“傳授知識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 但許多教師對“自主學習”產生誤解,他們認為,自主學習就是放任自流,少管少問,甚至不管不問,儼然把自主學習與教師的引導對立起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卸了肩,學生的自主意識卻終究沒有培養成功。自然,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或者說收效甚微的,也就是所說的教學中的高耗低效,也是教學的“軟肋”。 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主參與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中心的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小學數學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在課堂上努力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以培養有創造力、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轉變觀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可能途徑 ㈠、指導閱讀教材,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從書本中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看書,并養成良好的習慣:看書時,一筆在手,對重要的詞句做好記號;概念性的東西可以默誦幾遍;聯系上下文理解特殊的數學表達方式,并能舉一反三進行運用;通過觀察、比較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歸納知識并尋找答案。這些自主閱讀的能力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在小學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對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培養學生在數學課上的閱讀習慣,應注意以下幾點: 1、理解題意,弄清題目要求 數學教學中,有許多練習題,這些題的題目要求是很重要的。許多小學數學教師也許都有過這樣的埋怨:這孩子不讀題,粗心大意。歸根到底,還是小學生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沒弄清題目要求。 2、抓住重點詞語,注意細節變化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可適當讓學生找一找題目中的重點詞語,費時不多,但收效頗大。如中年級數學練習題中,往往要求“用兩種方法”、“用豎式計算”、“筆算”、“保留X位小數”等,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語,就會順利地理解題目要求,順利地解答出來。不注意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往往丟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現錯誤。 3、弄清內在聯系,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教學中許多應用題讓學生頭痛不已,教師也覺得棘手,埋怨學生就是不開竅,弄不清數量關系,這也是平時不注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造成的。閱讀是理解的前提。學生不會閱讀,自然就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弄清題目中數與量的對應關系,先列出數量關系式,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如,在《條形統計圖》(蘇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第1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完全能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在教師的恰當指導下,學生自主閱讀,比較統計表和統計圖,能發現統計圖形象具體的特點,而比方塊統計圖更優的條形統計圖,更能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同時,統計圖的繪制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分分步驟,理清先后次序;再鋪以合作探討發現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本課的教學重點即可解決。 ㈡、重視興趣培養,形成自主意識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學習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探求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 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學生對所學材料、學習方式、知識的獲得與評價具有濃厚的興趣,教學活動必定是成功的。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主要動力之一,教師以此為手段的出發點,能出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 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覺,當學習內容和呈現方式是學生熟悉的、相關聯的和喜愛的時,學生的學習心態就比較放松,學習活動也變得積極而有效。 如,在學習《找規律》(蘇教版,第七冊,第九單元第1課)時直接引入“一一間隔排列”這一新知似顯突兀,倘先讓學生聽聽節拍、打打節拍,理解規律的有無及其意義作用,再由學生來自主探索的特點效果可能好一點。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對于感興趣的東西注意力會更集中,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更強烈。數學知識和原理作為人類的間接經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作為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師不能簡單地拿出真理,而應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獲得大量感知認識,建立表象,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深入探究、認識掌握、應用真理,這將使學生終身獲益。 ㈢、優化教學資源,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積極、有效參與。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優化、革新現有教學資源,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空間和指向,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筆者最近聽一節課,內容是《圓的周長》,教材不是新版,但教師的設計和語言運用卻是深有功底,其教學片段如下:教師課件出示動物王國參加田徑比賽,小貓沿著圓形跑道跑,小狗沿著邊長與圓形跑道直徑相等的方形跑道跑(如下圖)。最后小貓獲得了賽跑冠軍,小狗感到很委屈,為什么?在此情境中,學生興趣的指向明確而強烈,學習活動積極主動,紛紛發現并提出了問題(1)小狗跑的路程比小貓長,比賽不公平。(2)圓的周長如何計算?(3)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有關,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等。此種引入,為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開了一個好頭,以下的學習活動順勢展開,圓融而貼切,學生自己發現要學的東西,感同身受,知識得到積極的更深刻的內化。 小貓 小狗 圖1 上例中,學生動手操作,探索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明確了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個常數(圓周率),并會據此計算圓周長后,教師呼應開頭,讓學生得出小狗感到委屈、比賽不公平所在——小狗跑的路程為4a,長與小貓所跑路程3.14a;再由學生自己設計公平的比賽方案;最后,教師結合08年北京奧運會,拓展提高,設計了(如圖2)的比賽線路 ,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達到了高潮。 圖2 ㈣、注重學習評價,鼓勵形成自信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因而,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應采用多樣化的手段與形式,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視。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充滿自信極其重要,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認真進行教學評價,要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要尊重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學好,允許學生發表不同見解,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異議甚至批評;正確看待學生答錯、寫錯的情況,對待學生要多寬容、鼓勵和引導,使學生在正面的激勵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在傳統的數學評價中,對學習的結果比較重視,至于學生獲得答案的思維過程等對學生發展至關重要的東西,往往被摒棄于評價的視野之外。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而且會限制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刻體驗,進而抑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因此,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更要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意志、態度等方面的積極特征,對于其中的閃光點,必要有的放矢、明確鼓勵,以突顯其主動積極的傾向性。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確實見識深遠,我以為這是民族大計,作為教師深感重任在肩。其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尤為重要,過程中可能面臨許多困惑、挫折甚至失敗,但這是他們成長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和經歷的過程,最后留給他們的可能是終身有益的東西。 [參考文獻 1、李政濤,《當代教育科學》,《新課程視野下的課堂教學方式的反思與評價》2003年第6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