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際深入分析一所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實踐某方面問題分析 當前很多學校在發展規劃上存在一些共性的不足。造成學校發展規劃問題的原因,從學校內部來講主要有:學校對規劃的必要性認識不夠;在規劃制訂過程中的自主、創造意識不強;對學校發展定位的適切性把握不準;對規劃回溯性再評估的關注度不足。借助學校文化發展戰略,謀劃突破學校發展規劃的問題及困境.學校工作計劃是指導工作的基本文件,它是在一定的觀念和政策的指導下,為實現學校工作的任務和目標而對學校工作的內容,規則,步驟,資源分配以及方式方法的通用盤預先安排。 隨著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重塑學校文化、用文化再造學校已成為學校管理者的共識。然而觀念的革新并不等于行動的有效改進,文化學路向只是為學校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學校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學校文化的復雜與多相決定了將學校教育過程和文化創造相結合是一項艱巨的變革。欲以學校文化統攝學校整體發展進而實現學校教育的創造性轉換,需要學校管理者尤其是決策者在處理涉及學校發展根本利益、長遠目標等戰略性問題方面,具有更高的戰略性謀劃能力和水平。通過學校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規范,實現道德成長。學校 文化既包括了校園建筑,環境布置等顯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際環境,心理環境等隱性的要素。 一、學校發展規劃的若干現狀 第一,為學校的高中層管理人員提供明確的方向與政策,以便作為指導和協調工作的方針。 在發展的目標和內涵上,一些學校雖已有幾十年的辦學歷史,但由于學校管理者缺乏科學而深刻的戰略性思考,學校始終未能形成有個性特征的辦學思想和實踐方式,學校發展目標不明確、學校發展定位特別是目標定位不準確,未能更好地制訂出遠期、中期和近期規劃來引領學校的發展。同時,由于未能真正發揮教育評估應有的導向功能,部分四星級高中未能充分關注示范性、實驗性的內涵建設,未能把課程建設、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兩大戰略支柱,使學校從外延式發展轉入內涵式發展。 第二,通過說明學校工作所要達到的最終成果及其標準,工作步驟和日程,使每一個工作人員明白對全校,所在部門及個人的期望中什么;同時使每個部門和每個人明白自己的與其他人的工作聯系,以加強披此的協調。 在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上,一些學校管理者雖然具有較為強烈的打造品牌意識,但在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上卻是致力于做大與快速擴張,特別是某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熱衷于超大規模學校的易地新建,舉債“圈地”動輒數百畝,招生規模膨脹了三四十倍。創品牌固然要有規模,但更要有質量,學校應處理好做大與做強的關系,要“做精做強”。 第三,預先估計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會發生些什么問題,以便提前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在規劃的內容和結構上,一些學校的發展規劃在內容上“缺少針對性、示范性”,提法上“不準確,操作上不切合實際”,既無清晰的目標體系和計劃體系,又無有力的保障體系和監控體系。同時,一些學校在內容闡述上也較為普遍地存在不具有個性,未富含先進理念目未能獨特表述等問題。 第四,在特色的定位和提煉上,一些學校對辦學特色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是以為特色就是高考質量,或是將培養少數音體美特長生渲染為特色。部分學校雖然有一些辦學亮點或者說在特色建設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未能總結、提煉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個性化辦學經驗,未能將學校特有的傳統優勢與辦學特色相融合,未能進一步梳理出能夠支撐學校整體發展的辦學特色。 二、學校發展規劃的問題歸因 造成學校發展規劃存在諸多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學校外部因素而言,由于學校發展規劃在整個教育規劃體系中屬于微觀層面,是區域教育規劃下的子規劃。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是制約學校發展規劃“應然”功能實現的客觀因素,而各級政府的教育決策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規劃的科學化水平,是決定學校教育在滿足學生和社會需要、達成個人和社會目標方面能取得何等效率與效益的重要潛在因素。如決策先進程度,決策的可行程度,決策的效率,決策質量的因素既有宏觀的社會因素。從學校內部角度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明確問題 問題不清,原因不明,決策的方向就難以判定。一些管理者愛搞黑箱操作,“問題不明決心大‘,十次會有九次半載筋斗。對規劃的必要性認識不夠。 有的學校管理者認為,學校發展規劃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與其花費那么多精力搞規劃,不如把力氣用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所謂的“苦干、實干”,極易使學校步入盲目實踐的境地,也不可能使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種觀念所表征的正是學校管理者對規劃的功能缺乏科學、完整的認識以及自身教育理論素養的不足。 (二)設定目標 有些研究者將這一步叫‘確定“,目標,這種說法不完全妥當。第一,目標并不是一下子確定下來的,也是通過比較從多個目標中選擇一個較為滿意的,所以先要構想若干可供選擇的目標;第二,目標一般是與其實施方案渾然一體的,有的目標看來很合適,但實施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太大,也無法被選擇,所以這一步仍然是假設目標。意在規劃制訂過程中的自主、創造意識不強 學校發展規劃應是學校管理者集全員之智慧,積極尋找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科學預測學校發展前景,主動提出實現目標優化所需的計劃、方法和途徑的一個自主且富有創造性的過程。但是囿于傳統的思維方式或工作惰性,有的學校管理者在發展規劃的制訂上習慣于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設計,或是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區域性、綱要性規劃變通照抄,或是把其他學校的發展規劃變相換臉,使發展規劃形同虛設,缺乏實際意義。有的學校管理者雖然在發展規劃上也經過一番斟酌,但由于既未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和研究,也未經過各方專家的多重論證,因此無法形成實施合力。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三)擬定備選方案 科學決策的精髓就是決策者有選擇的自由,沒有選擇就沒有決策。只有對一批適合各種不同條件要求,達成不同的水平結果的方案進行比較,權衡,才能合理決策。 科學的規劃必須建立在科學診斷、預測的基礎之上。有些學校之所以對自身發展定位不準確,一是對自身的發展現狀認識不清、分析不透,既沒有明確的量化分析,又未進行足夠的質的研究;二是對發展規劃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學校組織系統內部結構的多樣性以及學校內外環境影響的交互性等認識不足,在決策上偏好于支持性信息,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傾向;三是對區域間的教育基礎、經濟水平、人口、地理等方面的差異性認識不夠,或是把研究的視域僅僅局限于本校,或是脫離學校實際的資源條件、辦學的基本規律,一味地強調規模而無視其他因素。 (四) 方案選擇 經過對方案的評價決定哪個方案可以選用。一是選擇方案的標準,另一個是選擇方案的方法。大部分學校管理者雖已意識到發展規劃需要通過領導班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資金的落實和正常周轉等予以保障,但常常忽視對發展規劃進行必要的全程監控和再評估。學校發展規劃不僅要注重靜態的規劃結果,更要關注動態的規劃及其實施過程。學校應借助回溯性再評估來檢測目標的達成度,實現信息的循環反饋,以便及時有效地修正、調整工作目標。然而,在學校發展規劃的實施過程中缺乏完善的內部評價機制加以監督已是大多數學校發展規劃的軟肋。 三、學校文化發展戰略是學校發展規劃的基點 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實施單項的革新,而是在變革學校的文化和結構。因此,針對教育發展的趨勢,根據學校所處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學校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謀劃符合國情、區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學校文化發展戰略是學校發展規劃構建的基點。如戰略以預見性為基礎,為未來確定了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是指導一定時其內工作的綱領。 鑒于學校戰略管理的要求以及學校發展規劃中存在的現實缺失,學校管理者在建構學校文化發展戰略時必須重點關注這樣三類問題:第一,學校文化的地位和內外環境如何,如何對變化中的環境作出反應并積極促成學校文化的革新;第二,建設怎樣的學校文化,戰略目標是什么;第三,怎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應如何配置各項文化資源、實施怎樣的戰略對策。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對學校文化內外環境的發展戰略分析 社會環境是學校活動的空間,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傳統的學校管理是封閉的管理,它所關注的是學校的既定目標和任務,因為那時的社會環境變化小,竟爭也小。而戰略管理不同于目標管理、質量管理等常規管理的特點之一在于它不只是關注學校本身,而是更為重視學校與環境的關系,因為任何一所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雖然學校與其所處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的,但就影響力而言,環境的影響力遠大于一個學校組織對環境的影響力,所以環境是制訂學校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學校管理者必須對特定戰略時期內學校文化發展內、外環境進行綜合調查、評價和預測,充分認識學校所在環境的特點,預見并適應其可能性的變化,努力實現學校與環境的高協調性。 對學校文化發展內外環境的分析,管理者除了可參照通常采用的SWOT分析法(態勢分析法)、系統分析法等之外,對學校文化進行自我診斷也是一種可行的嘗試。學校管理者可從日常的教育工作行為現象人手,針對學校工作當前關注的重點,對學校組織的一致性程度和自主駕馭程度等進行診斷。例如,每一所學校都有日作息時間表,對于這校校均有、人人司空見慣之物,很少有人會去深入思考它與學校文化之間的關聯。事實上,日作息時間表既制約著師生日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作為學校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又是限定學校本身的首要象征,具有強大的文化特征,在學校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幫助學校營造組織氣氛方面,它“不僅僅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施加權力,而且形成了他們‘學校是什么、應該是什么’的概念,限定了什么是可能的、能的,指令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不正確的”。 (二)學校文化發展戰略選擇 發展戰略選擇是管理者在對學校文化發展內外環境分析后形成戰略方案、評價戰略方案進而對戰略方案加以選擇、優化的過程。通過發展戰略分析,學校在兼顧一般戰略、備戰戰略或可替代戰略等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形成多種可供選擇的戰略方案;在堅持適宜性、可行性、可接受性等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對戰略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圍繞學校文化發展的目標和任務,結合學校文化發展環境的現實狀況以及自身的教育特色、發展重點,最終將經過評價的優化選項予以確定。 當然,現實中的學校文化是復雜多樣的。對于實際運行中的學校而言,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條件不可能只是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等之中的某一方面而極可能是多方面的綜合。因此,對發展戰略的分析和選擇,學校管理者不能局限于某些常用或通用的分析方法和一般的發展戰略,而需要審時度勢、敏銳鑒別、靈活選擇并加以創造性地運用。例如,學校管理者可從學校實際出發,選擇特色文化發展戰略、一體化發展戰略和學習型組織發展戰略等。但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者也不能一味地以學校個性來拒斥科學的分析方法和極具問題解決適切性的發展戰略,如系統分析法所強調的戰略定位和系統分析兩大環節就頗值得借鑒,因為學校管理者必須始終對戰略定位這一最為基礎的戰略思考給予高度的重視。 1,特色戰略 這種戰略著眼于社會需要,挖掘本校的濽力和特長。將學校辦出與眾不同之出,對內以這一特色為新的起點,振奮和動員所有教職員工,把各項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2,轉制戰略 這種戰略的全名應叫做“改變辦學體制戰略,”這種戰略的全名叫做“改變辦學體制戰略”這種戰略一概般是政府舉辦的公立學校轉變為“國民辦,”通過享受新的政策待遇,使得學校在全新的基點上獲得發展的更大活力。 3,連橫戰略 這種戰略是學校通過與處于同一層級的相同或不同辦學水平,相同或者不同類別學校聯合,引進或輻射優勢,以達到擴大學校規模效益,發揮學校潛能。 (三)學校文化發展戰略實施 發展戰略實施即是管理者將選擇、優化的發展戰略轉化為具體行動并達到預期戰略目標的過程。學校文化的延續性使學校文化改革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原有根深蒂固的觀念較易遮蔽學校管理者的視野,特定的文化因曾經有效而被固守。這既表明發展戰略實施的復雜與艱巨,也意味著相比于發展戰略的分析與選擇,發展戰略的實施顯得更為關鍵。所以在實施戰略轉化的行動過程中,學校管理者必須把握好戰略的操作化、制度化和控制化這三個重要環節。 第一,針對學校文化發展的狀況和學校自身特點,構建起學校文化發展總目標之下的近期、中遠期目標乃至各個學期、每個學年的具體目標,形成一個支持總體目標的網絡,保證學校文化發展目標的清晰、持續與穩定。 第二,通過學校文化要素的系統整合和組織運行機制的改善,進一步發揮學校文化的導向、凝聚、激勵功能,借助學校制度文化的健全與完善將選擇、優化的發展戰略落實到學校文化主體和客體、學校文化場的建設之中。 第三,建立學校文化的自我診斷與評價、保障與監控機制,使學校文化主體在積極參與戰略實施的同時能自覺地進行自我反思和研究,借助具有適用性的學校文化發展保障體系和自我監控機制,實現學校文化的持續改進和提高。 第四,在校園中,還存在著一個無形的環境,如校風,班風,人際關系等等,也同樣體現出學校的文化積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