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計量中的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權衡 【摘要】在當今世界,在會計計量中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將不再是單一使用的計量方法,根據當今世界的多變性,若只使用單一的計量方式會給現今的會計工作帶來很多的不變,從而通過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權衡后,我們不難發現在會計計量中使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的雙重計量方式才是當今世界未來的主流方式。通過雙重計量方式的使用會給未來的會計工作帶來很多便利,推動會計工作的又一個歷史的寫照。 【關鍵詞】會計計量 歷史成本 公允價值 雙重計量方式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企業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相關金額。關于資產的會計計量以歷史成本為主導的計量模式向以公允價值為主導的計量模式的過渡,成為現今全球會計界的熱門話題。以至于現今分析在會計計量中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之間的關系式非常必要的。 在會計計量中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內涵 1、歷史成本的內涵 歷史成本計量是指一項交易或事項在取得時按實際價格入賬,只要事后不發生引起與該交易有關的資產、負債的變化,則不再繼續后續計量。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一直是在全球經濟發展,金融工具、無形資產、市場資產、管理資產、人力資產等軟資產不斷涌現,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更是日新月異,再則歷史成本不涉及后續計量,忽視了對經濟事項的全面、立體、動態的衡量,因此所提供的數據與不斷變化的市場價格脫節,導致會計賬面價格與企業實際價值相差較大,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與可靠性。導致企業的一些真實信息無法準確的表達出來,從而影響其投資決策。為了獲得更準確決策信息,迫切的需要產生新的會計計量屬性觀念。 2、公允價值的內涵 公允價值是指理智的雙方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干擾的市場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自愿進行交換的金額。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可以作為公允價值的“代表”。與歷史成本相反,公允價值是一種動態的反映,體現資產和負債在某一時點上的實際價值。它能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評估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具有預測性價值的會計信息,與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為相關。隨著人們對資產本質認識的深入,會計學放棄了資產的成本觀,采納了經濟學的觀點,認為資產是“未來的經濟利益”,相應的資產計量也越來越多的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因為提供當前及未來預期價格比過去的價格對投資者更為有意義,更具有決策相關性。特別是當今社會隨著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大量的使用,使得公允價值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二、成本與公允價值的優缺點 (一)、歷史成本優缺點 1、歷史成本的優點 (1)、歷史成本是在市場上通過正常的交易客觀的確定下來的,而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 (2)、歷史成本可以驗證。 (3)、歷史成本較近似于購置資產時的資產價值。 (4)、歷史成本數據易于取得,并且與收益計量上的實現觀念相一致。 2、歷史成本的缺點 (1)、由于資產的價值經常發生變動,經過較長時期以后,歷史成本作為企業可用資產的計量屬性就缺乏重大意義。 (2)、歷史成本不能使利得和損失的實際發生期間有可能得到確認。 (3)、由于資產的價值自始至終在變動,在不同時期取得資產的成本在資產負債表加在一起,缺乏可解釋性。 ( 二)、公允價值的優缺點 1、公允價值的優點 (1)、適應金融創新的需要,公允價值能計量、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2)、使會計收益更加真實、全面,按傳統的會計學收益概念,會計收益是指來自于交易期間已實現的投入和對應費用之間的差額。經濟學的收益概念除包括會計收益外,還包括非交易和未實現的資產價值變動形成的利益和損失,較之會計收益在內容上更為真實和全面。 (3)、有利于企業的資本保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時,不管何時耗費的生產能力一律按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計量,計量得出的金額即使在物價上漲的環境下也可以購回原來相應規模的生產能力,企業實物資本得到維護。 (4)、更加符合配比原則的要求。 (5)、提高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2、公允價值的缺點 (1)、公允價值的主觀性太強,由于存在商業秘密的保密原則,信息阻斷等因素,公允價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斷難度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數據的客觀性,進而其可靠性也大為減弱。 (2)、可靠性較差。 (3)、容易導致利潤操縱。 (4)、信息成本較高,與歷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價值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增加了報表的準備成本。 三、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之間的相互聯系 在會計計量中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不難看出,任何一種會計計量屬性都不具有絕對性、排他性的優勢,單一的計量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經濟環境。未來計量模式應該是多種計量并存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提供者必須在可靠性與相關性之間進行權衡,使得會計信息的效用達到最大化。 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不是根本對立的,從表面上看,二者確實存在著許多不同升值矛盾之處,但是通過我們深入的了解分析后不難發現,二者都是可以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又都同時有著自己的獨立個性以及優缺點,若二者相結合就可以從不同的層次獲得會計信息,更準確、更合理化得盡可能的體現企業各項資產和負債信息真實性、可用性等 四、結束語 會計的世界的腳步在不停的往前走,為了跟上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在會計計量中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雙重計量模式的使用將會是未來必然出現的結果。希望在未來的金融世界來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雙重計量模式的使用會越來越廣泛。 參考文獻 徐躍:《會計計量屬性的探討—市場價格、歷史成本。現行成本與公允價值》,(會計研究)2006年 第9期。 周亞運: 《后金融危機時代會計計量模式選擇分析—公允價值VS歷史成本計量》,(現代商貿工業)2010年 第15期。 孫曉彤:《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思考》,(中國商界)2010年。 夏天才、紹天營:《公允價值會計實踐的理論透析》,(會計研究)2007年 第2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