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566
禪趣與詩情的諧和 ——試論王維的山水詩 【摘要】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描繪出了自然界豐富無窮的幽美景色,給予人們美妙的遐想。他的詩淡而天成,疏朗清幽,散發著詩人“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的品性魅力。如名作《終南山》、《漢江臨泛》、《山居秋暝》、《竹里館》、《山中》、《鹿柴》、《鳥鳴澗》等,篇篇展露出他澄曠、寂悅的美感和人性的純樸。本文主要論述了其山水詩的創作特點:禪趣與詩情的諧和。【關鍵詞】山水詩 詩情 禪趣
詩乃情之鐘也,凡景語皆情語。王維是杰出的詩人兼畫家,所以濃郁的詩情畫意便成為其作品的重要特色。王維開啟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對后世文人畫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直至今日,人們能直接接觸到他的詩包括一些唐代詩歌選本,如《唐詩三百首》、《唐詩精品》、《99首背過的詩——兒童詩歌集》和一些大中專課本所選的王詩。粗略統計:王詩在下述三種選本中約各占十分之一,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比例。《唐詩三百首》所選王詩30首;《唐詩精品》所選王詩17首;《99首背過的詩——兒童詩歌集》所選王詩11首。這些選本出自不同的時代,讀者群體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甚至涵蓋兒童。由此可見,不管政治氣候如何,讀者群體的喜好如何,王詩始終是為人們所喜愛的,它經受了歷史的考驗,經受住了讀者檢驗,千百年流傳至今。雋永而回味無窮,詩短,然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值得令人深思。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盡情揮灑于山水之間,寄情造意,詩從胸發,畫由意出,情景交融,詩畫同工,曲意盎然,達到了詩畫相融的最高境界。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常如一幅秀麗的水墨山水。[ 《中國文學史》,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門化1955級集體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第77頁]在描寫客觀世界時,他常以畫家的眼光去觀察,也常以畫家的手法來表現。在詩的結構上,表現了他的高度藝術才能,善于在蘊藏著多種事物的復雜的自然里,選擇出最具有特征和最富于表現力的事物,勾織出十分完美、和諧的畫面。前人說王維的山水詩“在泉為珠,著壁成繪”,就指出了他的詩特別富于視覺之美的藝術個性。《山中》極其富有情趣:“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早行山中,忽然覺得衣裳濕了。以為下雨了,細看原來無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嵐依稀在目。一首小詩短短幾行字,卻描繪出了一幅醉人的秋山早行圖。王維的另一名篇《山居秋螟》中:“空山秋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了秋山傍晚,雨過天晴,空氣格外清新。夜幕降臨,人們才感到秋氣涼爽。皎潔的月光透過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溪泉微漲,從石上一汩汩地流淌。這是一種走出塵世的清靜,暗伏著禪的清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維清淡如水的隱逸心情。他一生雖出入官場,享盡榮華,但實際上內心卻一直是封閉的。他觸目所見,提筆取境,無不自然凝練成一種清幽的境界。終南山為渭水與漢水的分水嶺,而在王維夸張的筆下,更是令景致生動活潑起來。尤其是最后那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暗寓樵夫問答的小插曲,更顯得情趣昂然。“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一切景物在朦朧莫測中使得視覺印象似真似幻,飄渺無跡,若有若無。與《終南山》寫法上有相通之處的《漢江臨眺》:“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月,留醉與山翁。”詩人在大處落墨以勾畫遠景,使漢江的景色被還原成了渾然一體的氣象。詩的最后兩句融情入景,給全詩渾茫的意境涂上了一筆明麗的色彩。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