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052
夷陵之戰的側面描寫
[摘 要] 夷陵之戰在側面描寫方面相當成功,達到了未至戰場、已知勝負的境界。在戰爭中,孫權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在政治上積極靠攏曹魏,在軍事上把自己的指揮部由公安遷到了鄂城(今湖北省鄂州市),改名武昌(不是現在湖北省武漢市的武昌區),并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在長江沿岸布下道道防線。而戰爭的發動者劉備卻有一種“以強凌弱”的心理憑借,他要倚仗武力來自強,興師動眾耀武揚威,用以顯示自己力量有余,借為關羽報仇為挑起戰爭的緣由,加之荊州是劉備的命根子,其勢在必得。而夷陵之戰的吳軍前敵總指揮陸遜極為沉著,陸遜認為夷陵是戰略要地,也是東吳王國的西大門,因此戰爭不能失敗,只能成功。而且陸遜在戰爭之前深入研究了對手劉備,做到了知己知彼、胸有成竹。尤其陸遜能夠一忍再忍、后發制人,保證了吳軍的一舉成功和大獲全勝。夷陵之戰驗證了“欲速不達”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此戰對于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基本上毀滅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爭,但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系,從戰略上看,亦不無失策之處。[關鍵詞] 冷靜 失策 沉著 敗因
夷陵之戰發動的時間,是在公元221年陰歷七月。此前,公元220年陰歷十月,曹丕稱帝,改元黃初。次年四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所以,戰爭發動的時間,在歷史上稱為“黃初二年七月”或者“章武元年七月”。當時,劉備駐軍猇亭和夷陵,因此這場戰爭史稱“夷陵-猇亭之戰”,簡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