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870
試論《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
[摘要]三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最動蕩的年代,三分天下,三國鼎力,但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無數英雄豪杰在這一歷史舞臺上展示才能,建功立業。其中,劉備以仁義名揚天下,他深入人心,民眾擁戴他,士兵為他賣命;他“三顧茅廬”,思賢若渴,知人善用;他梟雄天下,能屈能伸,為了興復漢室,抓住時機,起死回生,由一位販履織席的下層人物一躍而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但是,他太重兄弟之義,悍然放棄了“連孫抗曹”的國策,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其得與失,值得我們借鑒。[關鍵詞]《三國演義》 劉備 寬仁 三顧茅廬 知人善用 驍悍之氣 誤國毀己 《三國演義》刻畫的人物大約有四百多個,有許多生動而色彩鮮明的不朽典型,如關羽的“義”,孔明的“智”,曹操的“奸”,張飛的“猛”,劉備的“仁”。然而作者則傾向于劉備集團,把劉備作為理想的“明君”形象來塑造。我認為劉備的人物形象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寬仁待人,深得人心 在三國群雄中,劉備既無過人之勇,也非一流的謀略家,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以仁德取民心這一真諦,在人們心中樹立了好皇帝的形象,正如人們所說“劉皇叔仁義著于四海”。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