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710
試論劉備形象的矛盾性[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三國演義》劉備形象中“仁君”和“梟雄”雜糅交混的矛盾性問題。指出由于作者羅貫中在小說中灌注了鮮明的“擁劉反曹”思想,是導致這種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關鍵詞] 仁君 梟雄 矛盾性 擁劉反曹 讀罷《三國演義》,[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本文所引小說原文均出自此書,不再注明。]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劉蜀人物形象的厚愛。劉備更是被作者塑造成一位“以寬仁得民”,“待士以誠心和義氣”的“仁君”的形象。曹劉對比,“表現封建時代人們擁護‘仁君’,憎惡‘暴君’的愿望”。[ 游國恩等編著:《中國文學史》﹙四﹚。]然而我們在閱讀中仍可看出劉備這一人物身上無法抹去的梟雄本色:“至于對劉備,羅貫中雖然頗多贊揚之詞,但其實也還是把他當作‘梟雄’來寫的”。[ 章培恒、馬美信:《〈三國志通俗演義〉前言》。]可以說,《三國演義》中劉備這個人物形象存在著矛盾性。本文擬從這一角度來分析劉備的形象,并探討這種矛盾產生的原因。 一 小說反復指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惟有德者居之”。既要有爭霸天下的遠大抱負,又須是“有德者”,這是羅貫中所確立的“仁君”的兩個要素。他正是據此來塑造劉備形象的。小說清晰地展現了劉備的政治抱負。他既有“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而忠于漢室的匡國濟世懷抱,也有“成霸業”,建齊桓、文王之業的勃勃雄心。這種英雄抱負似與曹操相同,而區別正在于劉備能恪守“德”。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