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578
論《桃花源記》中“漁人”形象
[摘 要] 形象是文學作品的共性。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不描繪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共同勞動、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和農民愿望。同時還塑造了一個愚蠢、不守信用、虛偽奸詐、趨炎附勢的“漁人”形象。從這里我們探尋到作者歸隱的另一個原因是對世人的厭倦。
[關鍵詞] “漁人”形象 世外桃源 言而無信 趨炎附世 一、《桃花源記》的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據王瑤考定,大約寫于南朝①宋武帝②永初二年,作者時年五十七歲。棄官隱退后,他已過了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歷了晉宋易代的戰亂局面,對戰亂造成的災禍和農民逃亡的苦難有了一定的感受!短一ㄔ从洝分財⑹鰸O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和桃花源的環境景物;通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共同勞動、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時對當時的社會也無疑地是一種批判和否定。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雖說是一種子虛烏有的空想,但不象《詩經·碩鼠》中的“樂土”、“樂國”那樣朦朧迷離,事、情、景、物都勾畫得具體形象,給人很強的真實感。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塑造“漁人”這個令人印象深刻時代形象。下面是本人對“漁人”這一形象的一些看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