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949
論魯迅小說里的“狂人”和“瘋子”[摘 要] 魯迅的兩部小說集《吶喊》與《彷徨》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的吃人本質。197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全集》里,“狂人”、“瘋子”分別出現在第一卷《吶喊》里的《狂人日記》和第二卷《彷徨》里的《長明燈》。作品中“精神病患者”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這與他從醫的經歷有關,不過這里的“狂人”不是發狂,“瘋子”也不是真瘋,魯迅只是利用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作為一種象征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與斗爭。這兩篇小說指向的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封建禮教,表現了鮮明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征,批判中國民眾的盲從和看客心態。“狂人”的狂話和“瘋子”的執著是對人自由、解放的追求,而結尾都用孩子來結束說明魯迅對革命、對未來充滿憂思。
[關鍵詞] 魯迅思想 封建禮教 看客心態 社會變革 革命先驅者
魯迅對中華民族充滿了熱愛,有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他的作品尖銳有力的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言辭犀利,思想深刻。當時正是“五四”運動革命熱情高漲時期。他創作了《狂人日記》等短篇小說結集成小說集《吶喊》為新文化運動“吶喊”。 作品揭示了當時社會種種深層次的矛盾,對中國陳腐封建禮教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 而《彷徨》則表現了魯迅這一時期在革命道路上的探索,看出中國必須實行武裝革命。小說《長明燈》,其中的革命者“瘋子”就大呼“我放火!”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魯迅小說里的“狂人”“瘋子”是以此來反襯當時社會的病態 (一)魯迅創作從《狂人日記》到《長明燈》思想上經歷了從“吶喊”到“彷徨“的過程 魯迅在較長的時間里把工作重點放在思想啟蒙上,希望提高國民素質,對社會進行漸進式的變革。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主題思想就是“狂人”,一方面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對人的迫害,一方面又希望“吃人的人”自己改悔。 但是“五四”運動只是剛剛開始,中國仍然處在黑暗的統治下,魯迅漸漸認識到只有“吶喊”是不夠的,還需要新的中國革命方式。他曾經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寫道:“無論如何,總要改革才好。但改革最快的是火與劍。” (二)魯迅小說里的“狂人”和“瘋子”是一個有象征意義的雙重性的形象 魯迅雖然寫了患有精神病的“狂人”和要放火的“瘋子”,但是主旨并不是寫下層民眾受到的迫害,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借瘋子的舉動來預示革命者的執著和必然的勝利。所以小說中的“狂人”和“瘋子”實際是一個象征意義上的形象。歷史上許多反抗舊傳統封建禮教統治的人,都曾經被視為瘋子。從當時的人看就是瘋子;從革命變革的立場看他們就是有活力、有抱負覺醒的革命者。魯迅塑造的雙重性的形象,就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 二、《狂人日記》、《長明燈》的創作背景和影響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是魯迅的第一聲吶喊,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發出了反封建的“宣言”。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