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9094
論《子夜》的結構藝術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自覺的小說藝術大師,茅盾對小說的結構極為注意。其第一部小說《蝕》采用“三部曲”結構形式:三部分別以單線、雙線并行、三線平行的發展線索;以后的《虹》以時空的轉移為發展線索,然而這些結構形式都比較簡單。在創作《子夜》時,作者開始追求小說結構的宏偉布局和縝密營造,而《子夜》的成就正標志著作家藝術實踐趨向成熟。在《子夜》之后,作家對結構藝術的創作始終保持著熱情,部分短篇小說就采用了一種開放性結構,即作者并不交代出事件的最后結果,留下更多的空白讓讀者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子夜》出版于1933年,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優秀作品。主要描寫了都市生活,表現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下、在封建主義壓迫下及在國民黨新軍閥內戰的破壞下,奮斗、掙扎直至最終破產的必然命運。 《子夜》的成就不僅反映了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還在于結構藝術上的獨創新穎和別具一格。 一、宏偉嚴謹的鳥瞰式結構藝術 《子夜》結構宏大,線索繁多;既有驚濤駭浪,又有漣漪微波;既見園林整肅,又見亭臺參差;疏能揚鞭躍馬,密難見縫插針;節奏有張有馳,有動有靜,有揚有抑。布局嚴謹細密而又疏朗恢宏,色調濃淡有致,冷暖得體。 《子夜》作為19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畫卷,它的結構是恢宏而嚴謹的,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要把深廣復雜的社會內容和100多個人物都集中在兩個月的時間、34萬字的篇幅里加以表現,這在結構布局上對作家實在是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茅盾以他嫻熟精湛的結構藝術,完滿地經受住了這場考驗,充分顯示了作家精于在廣闊的時代、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中結構故事情節,概括復雜斗爭生活的藝術才能。全文共十九章,有序幕(即第一章),有開端(即第二、三章),有發展(即第四到第十六章),其中又分為兩個發展階段:一是承接開端之后的發展階段(即第四到第八章);一是漸進于高潮之前的發展階段(即第五到第十六章),有高潮(即第十七到第十八章),有結局(即第十九章),全書就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前三章交代人物、提示線索,此后十六章,一環緊扣一環,頭緒繁多而有條不紊,各有描寫重點而又有共同服從于全書的中心。第四章寫雙橋鎮農民起義,雖然這條線索沒有得到繼續發展。對全書說來使人有游離的感覺,但它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面貌,顯示了吳蓀甫與農村封建經濟的密切關系和他對農民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仍然是全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子夜》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錯綜復雜的階級矛盾上來展開它的主題的。為了深刻地說明“中國并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這一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