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058
縣鄉政府與市場經濟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民族富強騰飛,自立手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性抉擇和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已經建立,但經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生產力的發展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國際環境,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必須加快推進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如何轉變職能,特別是如何轉變和強化經濟管理能力,對發展縣域經濟,鞏固基層政權至關重要。 一、市場經濟對縣鄉(鎮)政府職能和縣鄉(鎮)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和挑戰。 政府是代表國家行使公共權力,從事社會公共管理的機構體系。較之于上級政府而言,縣政府是功能相對完善的政府,鄉(鎮)級政府是功能相對有限的政府。在計劃經濟時期,從政治職能上講,縣鄉(鎮)政府只是被動地執行政策,缺獨立行使能務;從經濟職能上講,縣鄉(鎮)政府是區域內經濟活動的中心,經濟管理方法以直接管理、微觀管理為主。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基礎性作用逐步強化,縣鄉(鎮)政府直接管理經濟,組織經濟活動的功能在不斷消弱和喪失。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的資源約束變為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縣鄉(鎮)政府在運國家政權的力量,對社會經濟發展實施領導決策,組織指導和協調監督工作中,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經濟系和經濟因素。 (一)我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特別是我們西部地區縣鄉(鎮)經濟的主體仍然是農業,鄉鎮企業和縣屬國有集體企業等中小企業。這種特殊的經濟結構面臨很多經濟困難;一是農產品出現結構性過剩帶來的困難,以家庭職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業經營體制,使農業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力發展,1996年底基本結束長期以來農產品缺短的狀況,特別是糧食等農產品連年豐收,改變了供求關系,有長期的供不應求發展為供過于求,變為相對的過剩,是農產品出現了“賣難”,價格持續走低,導致農民收入增長趨緩。(二)鄉鎮企業靈活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鄉鎮企業是在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改革開放之初,短缺經濟時期發展起來,大多數屬于資源加工型企業。隨著我國短缺經濟的結束,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企業聯合重組步伐加快,經濟技術進步,競爭日趨激烈,而處于小而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