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5810
淺談非公經濟創業環境優化———以綠春縣為例
[摘 要]綠春縣的非公經濟在改革開放以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穩步發展,特別是十五大以來,綠春縣政府部門制定出臺了符合綠春非公經濟發展的相關配套措施,使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呈持續、快續、健康發展勢頭。但是,與內地縣市相比,綠春縣非公制經濟發展起步晚、發展慢、數量少、規模小、生產粗放、科技含量低。本文以綠春縣為例,認為只有進一步探索創新機制,完善扶持發展政策、健全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拓展融資渠道,強化企業管理,才能使非公經濟健康、快續、穩步發展。[關鍵詞]非公經濟 創業環境優化 綠春縣 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狀及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其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其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有利于優化和調整所有制機構,有利于減輕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市場競爭,以綠春縣為例: 綠春縣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經歷了“限制、禁止、共同發展”三個階段。截止2010年底,全縣個體工商戶3174戶,從業人員3849人,注冊資金5543萬元;私營企業91戶,從業人員3889人,注冊資金17268萬元。全縣個體私營企業上繳稅金1853萬元,占全縣稅收的34%,對全縣財政的貢獻率為23.07%,非公有有制經濟占全縣GDP比重的20.3%。非公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比重不斷上升,領域不斷拓寬,產業不斷擴大,已經涉及批零銷售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社會服務業、電礦業、建筑業、房地產開發、制造加工業和種植業等29個行業,非公經濟已成為全縣較有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綠春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內地縣市,而且差距逐漸拉大。具體表現在:一是規模小、檔次低、產值小、利潤少。在全縣2834戶個體私營經濟中,私營企業只有72戶,僅占2.5%。且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作坊式的規模。目前,個私經濟戶均注冊資金只達6萬多元,村一級多數的小賣部和食品加工等行業的注冊資金不足萬元,流動資金只有千元的很普遍,這樣的規模先天就競爭力較弱;二是市場容量狹小,滿足不了所需。各地區各行業發展不平衡,城鎮強、農村弱,大興、平河、大黑山鄉經濟發展快一些,其他鄉鎮相對較弱。本來經營者、推銷者很積極,但市場擁擠不堪,許多外來商人和本地農民到縣城、集鎮交易農副產品或土特產,因無場地,只能在人行道上交易,以街為市的現象仍然存在。由于受場地等因素,一些外來經商者只好望場興嘆,一走了之,他們除了要承擔與本地工商戶相同的稅額外,還要支付高額的房租費等,象這樣的情況鄉鎮更為突出;三是思路不寬、科技不高、結構單一。目前綠春縣個體工商戶大多集中在批零貿易業和餐飲業,其中批零貿易業占全縣的一半,由此可見,綠春縣個體工商戶經營結構不僅不合理,還存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種植業、養植業發展相對滯后,旅游業幾乎空白,行業發展很不平衡,個私企業在綜合開放方面還不夠發揮應有的作用。私營企業規模小,生產經營結構單一,普遍存在家庭式管理缺乏發展后勁,特別是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產品少,名特優產品少。企業管理水平低,設備技術落后產品技術含量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經營粗放,處于較低層次;四是個私企業絕大多數是由近親和血緣關系組織的企業,屬于“夫妻店”、“父子兵”式的家庭作坊,他們的經營模式具有明顯的家庭行為。由于受綠春地處邊境、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區位和勞動者素質偏低及思想觀念普遍陳舊,對發展非公經濟認識不足等諸多因素限制,綠春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專業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